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不仅是各国运动员速度与力量的竞技场,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展示形象、尖端科技与体育融合的大舞台。“优秀的运动员从选材到出成绩大概需要10年时间,要想成为奥运会级别的冠军,更需要科学性、系统性、个体化的训练。”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特聘专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小平在近日由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的“AI+体育”专题研讨会上如是表示。
运动训练科学研究正在由比赛向训练转移
陈小平说,当前科技助力竞技体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运动关键环节的重大创新突破和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什么是训练科学化?陈小平介绍说,训练科学化在于通过可智能穿戴、便携式等测试装备快速反馈影响运动表现的各项指标,通过数据计算搭建运动模型,最后应用于训练负荷过程中。
陈小平认为,运动训练科学化研究正在由比赛向训练转移,小数据向大数据发展。由于运动训练对科技安全、准确、稳定、便携以及实时反馈的要求非常高,导致很多科技水平很高的产品在辅助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这也是目前需要科技界、体育界共同思考的问题。
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智能体育已成热点
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长聘助理教授柳文希表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字化为基础、网络化为条件、智能化为核心的智能体育已成为热点。
“运动员素质检测就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柳文希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检测系统可以在运动员选材、伤病分析、运动训练等方面,对生理和心理指标进行分析,通过测试确定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能力,为后续进行更好的个性化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当中,同样要借助大量的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借助360度全景视频或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出沉浸式、数字化的虚拟运动训练环境,有助于运动员模拟实际比赛条件进行练习,从而大大减少因练习而损伤身体的风险;也可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引入智能运动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建模获取大量运动员信息和运动信息,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制定比赛战术。
构建高层次的竞技体育科技创新平台
柳文希强调,要增强竞技体育训练的科技创新意识。他认为,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不仅仅是运动员个人能力的表现,也是国家、团队、集体力量的结晶。
柳文希认为,在我国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需要从上到下开展科技助力体育竞技。竞技体育应从思想上改变运动员的意识,使他们善于运用科学工具提升训练效果。
柳文希建议,要构建高层次的竞技体育科技创新平台,加强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的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以竞技体育应用型研究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优势,整合相关机构的技术与人才,以重大科研项目联合申报、重点研究领域优势力量交叉融合等多种形式开展有效合作,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和利用,提升科技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