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3日 星期五
建立爱的边界,父母和子女应“亲密有间”
□ 李峥嵘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为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和进步,联合国将每年的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创建美好家庭,需要很多因素的配合。笔者认为,我国家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父母缺乏和子女的边界感。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健康的界限,创造美好的家庭呢?

    互相尊重,彼此独立

    健康的家庭界限需要彼此尊重,而不是单方面的服从。

    中国家庭缺乏界限,既有传统的观念影响,也有现实的焦虑。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为了生存资源的最大化和社会结构的稳定,往往将孩子视为家族血脉的延续,孩子的一举一动关乎父母颜面,飞黄腾达是“光宗耀祖”;做了错事则“家门不幸”。对现实的过分焦虑,则让很多家长立志“鸡娃”,为了“卷”出成功,经常对孩子耳提面命、越俎代庖。

    今年上映的电影《爱情神话》有这样的情节:年过四十的老白已经做了父亲,可是他的母亲依然不经许可、随意进入他的房子,经常自作主张拿走他的私人物品。在前两年的热播剧《隐蔽的角落》有一位母亲,为了逼孩子喝牛奶,甚至大打出手。

    夸张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父母打骂孩子、“检查”孩子日记、偷听孩子电话、闯入孩子房间等行为并不鲜见。这一切都是假借“为你好”的名义而行之。而实际上是将孩子视为没有独立意志的附属品,借助对孩子的关心、照顾来实施控制,剥夺孩子的自主权,甚至羞辱孩子的尊严。

    还有一些父母缺乏独立意识,把孩子当作情绪垃圾桶。更有甚者,当自己无法处理好夫妻关系,把孩子当作延续夫妻关系的绳索,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纪伯伦这首《致孩子》,值得每一位家长诵读。

    拉开距离,建立健康界限

    要建立健康界限,本质上需要家长跟孩子拉开心理距离,区分孩子的事、大人的事和共同的事。

    家庭里有属于共同的事务,大家都需要付出。比如说家务劳动分工合作、家庭共度的时间、家庭礼仪传统等。但还是有很多是属于个人的事,不宜搅和在一起。作家张大春曾经写过,9岁的儿子不让妈妈用他的新橡皮,他认为儿子吝啬小气、不与人分享。盛怒之下要孩子用笔写下“不准别人分享的东西”,儿子哭着使劲在纸上写下了他9年来写的最大的字——“我的身体”。这让张大春极为震撼,他意识到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父母却没有尊重孩子。

    在网络上,我们经常看到家长哭诉辅导孩子功课多不容易,父亲气得血压爆表,母亲气到心脏要搭桥……这也是很典型的缺乏边界,分不清自己的事还是孩子的事。有健康界限的父母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不会因为孩子偶尔完不成作业或者考试失利,就认为“父母尊严”受到了冒犯;不会因为孩子没有达到学习目标,就认为自己教育的彻底失败。

    “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凌驾和代劳。

    学会放手,培养独立人格

    父母和子女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很小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关照呵护,所拥有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也很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增强,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自主需要,要尊重他的独立意志,允许发表不同意见,接受彼此的界限越来越大。父爱、母爱都需要随着子女的成长,逐步放手。“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不听从自己的建议就是在较劲,是对自己的蔑视,这样就很容易把教养孩子视为权力的争夺,导致情绪失控。父母歇斯底里的情绪爆发,可能短时间之内让孩子因为恐惧而屈服,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能力的增强,将越来越远离父母。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昨日流连。”健康的家,需要彼此理解和相互尊重。父母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善于理解和沟通,并作为引导者,展示一个成熟的人该如何生活。家长学会放手,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作者系亲子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