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有些人小便后,经常发现尿中浮现出很多泡沫,心中就有疑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肾病。是什么原因使尿液中泡沫增多了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宋立群教授解释说,出现“泡沫尿”不要紧张,日常生活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健康人群,偶尔也会有“泡沫尿”。但是,如果小便中经常浮现“泡沫尿”,且气泡特别多、持续时间较久时,就要警惕这可能是肾脏病释放的信号,要尽早到医院进一步排查,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泡沫尿”
宋立群介绍,正常情况下的“泡沫尿”,是与排尿速度快、排尿时站位高有关的,这时候的尿液泡沫是因为尿流的强烈冲击而激起的,这种泡沫与蛋白尿导致的泡沫不同,其体积大、气泡量少,并且很快“烟消云散”。
当饮水量不足、憋尿时间过久时,会使尿液呈物理性浓缩,或者尿中杂质较多时,也会形成“泡沫尿”,这种尿液往往颜色很深,此时只要多饮水,促进尿液稀释,尿液就会恢复如常。
此外,当人们处在脱水、发烧、激烈运动、怀孕、高血压等特殊状况时,偶然会观察到尿中有泡沫,去医院化验尿常规,可能会提示尿蛋白“+”,这种情况通常是偶发性的“一过性蛋白尿”,这种蛋白尿一般仅持续几小时,多数不超过一天,当原发诱因去除后,尿中蛋白即可转阴,无需特别担心。
如果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致密的泡沫,且久久不散,就要警惕蛋白尿的存在了,这往往是肾脏疾病在幕后作祟。一个比较简单的自行鉴别的方法是,取一支试管,里面装上20毫升左右的尿液,用手来回振荡,当尿液表面生成细密而长久聚集的泡沫,就要考虑蛋白尿的可能了。
宋立群提醒,蛋白尿是慢性肾炎最早期的表现,其诊断依赖于尿液化验。“泡沫尿”只是一种主观体验,还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尿常规检验,就可以初步确定有没有蛋白尿。送去化验的尿液最好是晨尿,即早晨起床第一次尿,并且留取中段尿,开头的1—2秒的尿液不要留。为保证尿液新鲜,送检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
“泡沫尿”还有其他幕后“黑手”
宋立群强调,除了肾病会导致“泡沫尿”,许多其他疾病也能诱发类似的现象,如膀胱炎、膀胱癌或者其他泌尿系统感染,均会增加尿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而致尿液“起泡”;其次,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中尿糖或酮体含量升高,尿液的酸碱度失衡,尿液表面张力增高,继而“酿”成“泡沫尿”;另外,肝胆疾病如胆结石、胰头癌等疾病,也会让患者尿中泛起泡沫。因此,即使有了“泡沫尿”,也不能轻易戴上“肾病”的帽子。
宋立群说,如果小便排出“泡沫尿”的同时,还伴有血尿,或者有尿频、尿急、尿痛,或浮肿、高血压等情况以及多饮、多尿、多食、口干渴等症状时,必须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查明病因所在。
肾病初期也“有迹可查”
一项权威的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而相关知晓率仅有12.5%,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病人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而耽误了诊断和医治。
宋立群强调,慢性肾病起病隐匿,初期症状不明显,早期就诊率低,许多患者刚被确诊,就被查出肌酐、尿素氮、尿酸等评价肾脏功能的指标已经超过了正常值范围,此时肾脏往往已经有了损伤。
虽说肾脏是个“沉默寡言”的器官,但肾病初期是有迹可查的,比如眼睑和下肢浮肿,腰酸、腰痛;或者尿色异常,如浑浊、发红,夜尿增多,有的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表现。此外,一部分病人尿检有异常,经诊治尿蛋白消失后就放松了警惕,没有定期复查,多年后突然进展到肾病终末期,让人追悔莫及。所以,有尿检异常病史的人必须定期随访,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预防肾病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察尿液、识健康,养成排尿后观察尿液的好习惯”。宋立群说,对付肾脏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患未然。研究表明,急性肾小球肾炎与上呼吸道及皮肤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因此要防止扁桃体炎的反复发作,发生急性感染时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可“病急乱投药”。
生活中要做到“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劳逸适当”,起居生活要与四季相适应,保证充足睡眠,切勿熬夜,适当有氧运动,根据温度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饮食要均衡,不能毫无节制地抽烟喝酒。
家族中有肾脏病史的人要注重筛查和体检。糖尿病病人要积极控制血糖,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以防继发糖尿病肾病。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或尿酸高的人也要注意有效控制血压、血脂及血尿酸,养成低盐、低脂、低嘌呤的饮食习惯,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宋立群提醒,长期服用止痛药、抗生素的病人也务必注意,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解热镇痛抗炎药,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苷类抗菌素都有可能带来肾损害,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医嘱,并定期检测尿常规和肾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