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教育部办公厅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以及落实“双减”工作意义重大。
“双减”政策发布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很多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除了艺术教育、体育教育,还纷纷将科普教育纳入学生课后和课外时间学习的重点内容,但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学校的科普资源不足、科学老师专业素质不够、经费保障等机制不健全等等。
可以说,在此背景下,《通知》出台意味着科普资源助推“双减”正当时。
细看《通知》,全文不到2000字却切中要害,为学校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指明了方向。概括起来,《通知》核心内容主要有“怎么做”“抓重点”“建机制”三大方面。
一是“怎么做”,即“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知》第一条“引进科普资源到校开展课后服务”是把校外的科普资源“请进来”,引进一批优秀科普人才和相关科普机构,参与学校科普类课后服务;第二条“组织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则是引导学生“走出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现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活动。“请进来”与“走出去”能有效地增加学校科普资源供给,开拓学生视野,提升科普教育质量,这样的“双减”配套政策很有针对性,十分精准。
二是“抓重点”,即抓住科学课老师培训这个“牛鼻子”。《通知》第三条要求“联合加强学校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科学类课程老师是学校进行科普教育最重要的师资力量,也是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兴趣的关键人群。组织科学家、两院院士、科技人才和科普工作者对科学老师进行培训,是从源头上提升科学老师专业素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这样的举措必将受到学校和科学老师的欢迎,而最大受益者无疑将是广大学生。
三是“建机制”,即建立健全教育部门会同科协组织协同推动机制。《通知》第四条“发挥科协组织在规范校外培训中的作用”,第五条中“各地教育部门和科协组织要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和专门人员,建立工作专班”都是对“建机制”的明确要求。同时,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成效纳入教育部门、科协组织的年度绩效考核和“双减”工作督导检查,这样的制度安排目标导向非常明确,能从根本上推动协同机制的建立。从实践层面而言,“建机制”就是让教育部门、科协组织、科技管理部门形成合力,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才能真正落地见效。
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将有效加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同时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青少年科技人才储备,这既是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
记者了解到,12月6日,北京天文馆发布《票价免费及优惠政策(试行)》,于12月8日起对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免费参观展厅。这一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政策利好与《通知》要求遥相呼应,表明科技场馆已经开始付诸行动,优先保障学校开展科普类课后服务需要。希望教育界、科学界以及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将《通知》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