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预计今年冬季会发展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到底是什么?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
从历史数据分析来看,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那么,今年冬季会不会发展成冷冬?
气温偏冷并不是冷冬
11月4日,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赵会强称,今年受拉尼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偏冷,预计今年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季节内冷暖波动大;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其中黑龙江东部、黄河流域中部及华北西部、新疆北部等地偏多2~5成。
具体来讲,从气温角度看,预计11月,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西藏、西南地区西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西藏南部等地气温偏高1~2℃;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低,其中新疆北部和东部、内蒙古中西部、江南中部和西部、西南地区东部、甘肃北部等地气温偏低1~2℃。
而降水方面,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和中部、江南大部、华南西北部、西南地区大部、西藏东部、青海南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水偏多,其中江南中部和西部、西南地区南部等地偏多2~5成;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黄淮大部、新疆西部和南部等地偏少2~5成。
今年究竟是不是冷冬?对此,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解释说,偏冷跟冷冬概念是不一样的。偏冷是讲气候平均而言气温偏低还是偏高,但是冷冬则有一些严格的阈值标准。
贾小龙介绍,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和全国三个等级。其中,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就定义为单站冷冬,如果冷冬站数超过区域总站数的50%,则定义为区域性冷冬,如果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则定义为全国性冷冬。
“冷冬的标准与气温偏低的程度和范围均有关系。”贾小龙称,冷冬更多是对于冬季气候状况或者是气温状况的综合评估和判断,预计今年气温偏低的可能性比较大,但能不能达到冷冬的标准还是要根据标准来看。
影响气候变化的不仅仅是拉尼娜
拉尼娜年的确存在偏冷的概率比较多,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但不是每个拉尼娜年的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
令人记忆深刻的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天气,就与复杂的气候因素有关系。
“一方面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频繁,另一方面是水汽输送条件非常好,所以2008年出现了持续比较长时间的雨雪冰冻天气。”贾小龙说,从今年的预测来看,我国南方的水汽条件不如2008年,发生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的可能性较小,但在西南地区东部和江南西部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需针对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集中用电需求等做好应对准备。
拉尼娜事件是否是形成目前“北涝南旱”的原因?对此,贾小龙解释说,今年“北涝南旱”的原因是受到比较活跃的冷空气活动和偏强偏北的水汽输送共同影响。
他说,2021年夏季以来,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分布导致西北路径冷空气活跃。同时,来自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均明显偏强,且能输送到我国北方地区,强盛且持续的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活跃的冷空气频繁在北方地区交汇,导致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而长江中下游、江南及华南等地则在副高的控制下,高温少雨,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部分地区甚至发生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从更长尺度来考虑,拉尼娜的持久影响是重要原因。从全球气候来看,全球变暖也导致北方地区降水有增加趋势。”贾小龙表示,影响我国气候的不仅仅是拉尼娜,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今后还将密切监视海洋、积雪变化等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