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讯(记者史诗)“我国科幻产业是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兴产业,是以现代科技尤其是前沿科技为驱动,以科学精神和想象力文化为内核,以工业化设计、生产和制造为支撑,以超现实叙事、视听体验、沉浸式场景等为载体,提供科技传播和文化消费服务的新型业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文化科技处(科普处)副处长龙华东在9月30日召开的2021中国科幻大会“新兴科幻产业培育与发展”论坛上如是说。
科幻元素不是科幻IP,是指现实中可以用于科幻创作的素材,包括科技成果和科技新闻等。一旦创作者不是取材于现成的作品,而是取材于现实,他就是在使用创作元素。
在谈到如何让科幻元素进入创作时,科幻作家、北京正负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郑军表示,“科幻电影《后天》曾经给国内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它不仅完全采用气象学家的预言,很多细节上也擅用现实中的科幻元素。比如有一个镜头,在情节里用来显示北大西洋暖流盐分下降,画面拍摄的是无人值守的浮标,是人类建设的第一套海洋监测系统。”
作为中国首部“后浸没式戏剧”《画皮2677》的总制作人,邓炜介绍,该剧以中国传统经典《聊斋志异》中的名篇《画皮》作为创作灵感,讲述了在未来科幻世界发生的“研究”与“探索”、“真实”与“假象”、“操纵”与“成全”的爱情故事。在“后浸没式未来戏剧”中,除故事背景发生在“未来世界”这一时间设定之外,那些主动入戏者将获得更多的信息与更真切的体验,故事层面也更强调观众的参与感,参与者的选择将对情节推进及剧情呈现产生重要影响。由此,观众从沉浸式 “观看”表演,进化成为 “玩”在剧中的全新体验模式。
会上,科幻领域专家学者为新兴科幻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建言献策。从电影创作和制作的角度来看,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王春水表示,目前科幻元素可作为电影题材之一,为电影本身表达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但不会将其作为一个专业进行单独区分。郑军从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展示未来世界改变人们生活的角度提出,可通过探索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的一条技术线,以科幻即现实为命题,利用现实素材,拍摄了解国家大科研装置乃至小型高科技公司达到世界一流的产生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