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出台,在课后三点半时间,各地学校纷纷设立各式社团课和个性化课程,满足学生和家长需求。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
□ 李 荐
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面对“双减”政策,学生欢喜家长愁。作业少了,考试容易了,玩的时间多了,孩子们自然非常高兴。可是家长却产生了疑惑和焦虑,孩子就是处在长知识的阶段,学习毕竟是孩子的身心发展的重要保障。做作业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考试是学习的必要手段,作业少了,考试容易了,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其实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搞清楚学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双减”减的又是什么?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思维
什么是学习?学习科学认为,学习就是发展,而发展就是克服信息加工的限制。一个人当他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传统思维会给他带来一定的限制,学习就是要把所接受的信息,无论是书面信息、图像、声音等综合起来,炼制一种关于现实的新的概念,在这种概念上形成新的推理,用来解释发生的事物,预测未来的发展,调整自己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人要突破固有的习惯和观念,发展新的思维,形成新的概念和方式。由此而看,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孩子的思维。而思维发展有多种途径,通过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达到条件反射,能对思维发展产生有限的作用;在真实的场景中,提取信息、整合概念、形成推理、解决问题,用“建构”的方式,同样可以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而且,这种方法更加适合孩子的大脑,对于发展孩子的思维、激发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的能力,具有更强的作用和实效。
减的是“四不”心理作祟的作业负担
“双减”不是要减掉孩子的思维发展,而是要减掉依靠死记硬背和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死”知识的事倍功半的做法。在百年未有的世界大变局中,科技竞争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科技创新成了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青年一代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而任何创新都是在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最终的抉择都体现在青年一代思维的博弈中。“双减”要减的绝不是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对学科逻辑的把握和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而是要减掉获取和掌握这些知识过程中,不科学、不经济、不精准、不实用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是从哪来的?就是由于“四不”作祟,老师不放心、家长又焦虑造成的。教师怕学生不会,不能精准抓住知识点,采用“拉网式”的作业方式,让孩子处处阻击、步步设防,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课后加码、补习赶超,牺牲了孩子的运动和锻炼。殊不知,运动和锻炼是促进孩子大脑生长的重要方式,思维的发展依靠身体、环境和互动。
倒逼教育回归课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学生考试和作业的规定,是在倒逼教育回归课堂,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靠学习科学友善用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学校和老师的中心任务;上好每一堂课,抓住每一堂课的核心知识点,用学生喜欢和适应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是新时代课改对老师课堂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要注重让学生探究体验、讨论交流,老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增加浓度、提高质量。这样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很多的课下作业,更不需要到课后补习班去加班加点。把这些孩子额外的负担减下去,既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课后自主学习时间,也为老师专业发展、教学素养开辟了上升空间,这是何乐而不为的好事,家长完全没有必要产生焦躁和不安。
总之,“双减”减的是孩子额外的负担和课后无益、盲目的加班加点,而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寄予了更多的期待。随着“双减”的不断深入推进,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必将成为全社会对教育改革关注的新热点,一场以学习科学为指导的深刻的课堂教学改革,必将在中国大地纵深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