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不但是人们炎夏消暑的良友,而且是工艺美术品、戏剧舞台道具和很好的馈赠物品。
扇子起源于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茌殷代就出现了“翟扇”, 用雄雉尾制成,用于帝王障风蔽日。商代后,扇子多用鸟羽制成,故称“羽扇”,多是显威显贵的仪卫品。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细篾编成的竹扇,柄在扇面一侧,是迄今较早用于取凉的实用扇子。长沙马王堆和宋代后江南团扇、折扇的出土,说明古人取凉是以团扇、折扇为主。
在古代,扇子一度宠为御笔、御赐的珍品,宋太宗“庚辰(980年)初伏,帝亲书绫扇赐近臣。”故宫发现一柄两边设色画的大折扇,图中有宣德二年春日武英殿御笔,作者是宣德帝朱瞻基。扇子又是友谊的象征,董必武托人赠送谢觉哉的“洪湖羽毛扇”;日本首相田中访华,周总理馈赠他一把檀香梅花扇。无不体现挚友间的殷殷情谊。
扇子又与文学作品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汉代的《怨歌行》:“新裂齐纨扇,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借助扇子将少妇的哀怨,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先生,手摇鹅毛扇,身坐轮椅车,儒将风度跃然纸上。《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智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妇孺皆知。孔尚任的《桃花扇》以折扇贯穿全剧线索,尤为世人所瞩目。
在传统戏曲中,扇子是必备道具,使用还颇有讲究:花脸用扇,大摇大摆;武生用扇,噼啪有声。正生扇怀,文正扇胸;小丑开半扇,且只扇额角;旦角兰花手执扇,风在颈下与唇边。他们正是通过这些姿态纷呈、艺术化了的动作,将剧中人物的身份、情绪、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拾玉镯》中的傅朋、《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这些剧中人物运用扇子的技巧,各具特色,堪称一绝。
我国现有扇子的质地、品类丰富多彩,驰名中外的苏扇,品种已逾四百个。最吸引人的檀香扇,小巧玲珑、檀香扑鼻,畅销国内外。扇的用途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拓新,湖州一带,在婚后和端午节,扇子是不可少的奉献长辈的礼品;洪湖“姑娘扇”是恋人的信物。福建的农民创新了挂扇,还有东方“匕首扇”、日本“信号扇”、法国“备忘录扇”等,功能繁多,争奇斗妍。
如今,电扇、空调虽已广为使用,但扇子风柔,携带轻便,仍为时人所钟爱。
(作者系湖南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