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0日 星期五
华寿俊:“我们的发明家”
□ 姜 峰
华寿俊(中)和科技人员一起紧张工作

    1921-2021 奋斗百年路·科星熠熠

    在纸质传媒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我党建立之初就意识到了印刷工作的重要性。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每个根据地都要建设印刷厂,出版书报,组织发行和运输机关”“印刷厂生产精神食粮,办好一个印刷厂,抵得上一个师”。因此,纸张作为印刷工作的基本原料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942年7月,朱德总司令游览南泥湾时有感而发,在《游南泥湾》这首诗中赞道:“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其中的“马兰造纸”,指的就是“马兰纸”,它的发明者就是当时身处延安的青年化学家——华寿俊。

    1940年,华寿俊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劳动英雄”称号,朱德总司令在家中接见了他,并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发明家”。1944年,华寿俊在延安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又被授予“甲等劳动英雄”称号,毛泽东主席亲自赠给他一件羊皮大衣,以资鼓励。

    为何一张小小的“马兰纸”的发明者华寿俊两次荣膺大奖,并且受到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如此重视呢?

    发明家伉俪携手解难题,“害草”变“益草”

    1938年6月30日,《新中华报》(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当时在延安出版)刊登一则《启事》:“因值抗战期间,纸张来源困难,本报自六月份起已将报纸出版份量减少一半。”

    由于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禁运,当时为边区供应纸张的振华造纸厂不得不以旧麻绳头、破麻袋等原料造纸,质量差且产量少,艰难地保障着边区政府和人民的工作生活需要。边区政府为解决“用纸难”的问题,决定委派华寿俊担任振华造纸厂的技师和工务科长。

    华寿俊偕同他的妻子王士珍到达造纸厂后,立即着手解决“造纸难”问题。由于缺乏优良的造纸原料,华寿俊和王士珍在边区采集了大量的植物和农作物进行实验,力图发现适合的造纸原料,实验接二连三地遭遇失败。正当华寿俊一筹莫展之际,王士珍将她在延安当地老百姓那里听到的一种植物告诉了他,这种植物就是马兰草。

    马兰草生长在当地的山坳里,由于它的纤维过于坚韧,牲畜无法食用,而且它长得极为茂盛,牲畜一旦误入其中腿脚就很容易被缠住,甚至连毛驴都能被绊倒,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之为“扯倒驴”。再加上它十分适宜陕北的气候,常常是大团的长在一起,蓬蓬密密的,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害草”。

    华寿俊在听完王士珍的描述后,眼前一亮,立即找来马兰草进行实验,经过他们夫妇反复地实验和改进,终于获得了成功!

    由于当地马兰草的数量十分丰富,农民在收割后可以源源不断地送到造纸厂,解决了造纸厂原料不足的问题。同时,边区政府鼓励农民用马兰草来代替缴纳粮食税,这样马兰草从“害草”又变成了增加农民收入的“益草”。

    马兰纸的发明使边区告别了缺纸和使用劣质纸的历史,质地优良、坚韧耐用的“马兰纸”,为陕甘宁边区党的新闻事业、教育事业和宣传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把对革命的热情转化为发明创造,“草纸”变钞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便于陕甘宁边区与国统区的贸易往来,边区政府统一将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作为流通货币。1941年,国民党开始施行“防共溶共限共”政策,其中,就包括用经济手段来扼杀边区政府,措施之一就是禁止法币向边区的流入。这一举动造成了边区“通货紧缩,法币减少”,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

    为此,边区政府通过了“发行边币﹑禁止法币在边区内流”的决议。但由于制作钞票纸的要求高,不仅要坚实硬挺、耐磨耐折,还要考虑到印刷后图案清晰及具有防伪的特性。于是,华寿俊再次被委以重任。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华寿俊借助马兰纸的研发经验,发现了苎麻更加适合作为钞票纸的原材料。在几乎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参照的情况下,他完全依靠自主发明,攻克难关,最终研发出了质量上乘的钞票纸。

    1942年,由华寿俊研发的钞票纸正式投产。钞票纸的发明不仅为保障边区的商品流通和经济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大量财政金融上的支持,大大缩短了战争的进程。

    华寿俊在延安期间,将自己高度的革命热情转化为发明创造,还相继解决了陕甘宁边区的食盐问题、军队的压缩粮食问题,并完成新式军装的研发和武器装备的改良。

    华寿俊的事迹集中体现了我党的科研工作人员,在那个战争年代所具有的火一般的革命热情和独特的创新精神,时至今日,仍鼓舞和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前行。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