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视觉供图 |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今年7月初,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顶尖科学家、图灵奖得主、海内外新锐青年科学家等同台对话,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话题。说到人工智能,不能不提到“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阿兰·麦席森·图灵,今年是他诞辰109周年纪念。
图灵预测与人工智能的发展
图灵生活中是一个不善言辞、木讷害羞的人,甚至成年之后还常常紧张得咬指甲,但是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非同凡响的数学水平和科学理解力。1927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发表不久,年仅15岁的图灵为了让母亲能够理解相对论,甚至写了一份有关的内容提要。
图灵喜欢跑步,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1935年的夏天,在跑步伴奏的头脑风暴中,图灵想象出一种机器,可以从一条无限长的纸带上读取命令来进行操作,模拟人类可能进行的任何计算过程。1936年,24岁的图灵,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论文中他提出了一种抽象的机器模型,后来被称为图灵机。今天的电脑以及人工智能都基于这个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论文《机器能思考吗?》,提出了一个游戏,后来被称为图灵测试,如果机器能在5分钟之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都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回答,就可以认为机器已经获得智能。他提出两个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一个是抽象的活动,例如下棋,今天人工智能已经能战胜世界上最优秀的棋手;另外一个方向是给机器配备好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像孩子一样学习。
1964年,科学家做出了第一个引起巨大轰动的对话程序ELIZA。这个聊天软件原理是从提问者的语言里提取一些关键词,然后给予回馈。比如你说:“我来自中国”,他说:“喔,中国。”或者比较宽泛的回答,比如说“请继续”。或者把你所讲的话做了一下人称替换,你说“我很烦”,他就说“你觉得很烦”。这个软件就像一个耐心的心理医生,可以永不停歇地谈下去,但是软件只是利用海量的词汇表重复人类的话而已,并不真正的理解用户说的是什么意思。1989年诞生的MConz也是一种人工智能对话软件,如果他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时候就用一些插科打诨的套路来回复,第一次上线就和人“对骂”了一个半小时,比如别人问他怎么定义古怪谈话,他就说:“你怎么问这个?你脑子里都是这些?”以上两种模板今天在各种聊天程序里得到了广泛运用。
图灵曾经预测2000年左右计算机就可以在5分钟之后骗过超过30%的人类测试者。比他预测的晚了14年,2014年,一个叫尤金的软件冒充13岁的乌克兰男孩,用混乱的语法和拼写错误骗过了超过1/3的人类评委。
人工智能的发展,形象地展示了人类终身学习的学习方式。
曾经,人们认为围棋是一项无法穷尽搜索、是唯一一种计算机无法战胜的棋类比赛,但是在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
曾经,人们认为机器不能创作。2017年,作诗机器人“九歌”亮相央视《机智过人》节目。节目中,“九歌”接受现场图灵测试:与三位大学生一起作诗,由48位投票团成员判断哪首为机器人所做。结果“九歌”成功混淆视听,先后淘汰了两个人类诗人代表。比如这首“心有灵犀一点通,小楼昨夜又东风。无情不似多情苦,镜里空嗟两鬓篷。”你能看出是机器人写的吗?
另外一个机器人小冰,学习了中国519位现代诗人,经过6000分钟、10000次的迭代学习,写出了越来越逼真的作品。小冰学习到第10次时,它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读的;当学习到500次,诗句的通顺度已经大大提高;而当学习次数达到1万次,就出版了一本诗集。当然,从诗歌创作来讲,目前机器人还只是技术的模仿,并不是情感的正常表达。
人类如何应对人工智能飞速发展
今天的人工智能系统是通过大量学习数据来训练,可以说是模仿了人类的学习的过程,但是跟人类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说图片识别要通过输入上百万张的照片,才能够识别出这个图是人还是动物,甚至有时候还是会搞错,也有可能会把一个圆脸识别成一个苹果,或者在图片上画一些叉加一些干扰符号,它就无法识别了。而对人类来讲,即使是一个三四岁,看过一两次猫和狗的照片,很快就能够判断猫和狗是不一样的,即使在一张人脸照片上有污渍,也能毫不犹豫地识别出这是人类。所以这是人类学习的优势,有卓越的归纳、推理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
科学家希望按照大脑的工作原理来构建计算机程序,但是我们对大脑是如何学习的还缺少足够的认知,只有当我们对自己认识越深的时候,才越可能创造出匹敌人类智慧的机器人。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不再觉得人工智能陌生,同时人们也在思考:有哪些是未来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工作?人之为人的独特性是什么?
很多的图片软件已经能够自作主张地把你上传的照片分类,自己起一个小标题,甚至还能自动做成配乐的视频,看起来科技味和人情味俱在,但是这依然不是情商的表达,反而引起人们对隐私泄露的恐慌。
科普作家郝景芳写过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小说集《人之彼岸》,“人之彼岸”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此岸,人工智能在彼岸,我们遥望彼岸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此岸。“总的来讲,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很大的问题在于对自己的理解并不深,对自己智力、情感、大脑活动、人是如何认知这个世界的理解并不深。人工智能在往前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我们人类是跟人工智能很不一样的两种智能,人类有没有可能在进化的途径上跟得上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这是比较大的挑战。”
哲学家何怀宏在《人类还有未来吗》中也思考了人和机器的区别。今天在计算和记忆能力方面,人类不如机器,但是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甚至包括自然科学的创造,并不那么依赖计算和记忆能力,更不用说人文艺术的创造。未来可能人在许多事情上会输给机器,很多工作会让机器代劳,但是最后剩下的东西恰好是能够标志出人和动物的根本性的东西,也是“人之为人”最特殊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意识,包括理性、感情和意志等等,当然还有道德方面的考虑。目前在棋类、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方面,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和人类相匹敌,甚至超越人类,但是在爱与被爱的能力上,人类是独一无二的。
关于未来的发展,图灵其实早有洞见:“我们的目光所及,只能在不远的前方,但是可以看到那里,有大量需要去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