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到,绿豆俏。
小得不能再小的绿豆,是豆类家族中的小家碧玉,娇小玲珑,绿意盈盈。绿豆虽小,却很特别,成熟后的绿豆荚,看上去乌黑如炭,荚中内膜却洁白如雪,里面的绿豆更是碧绿如玉,可谓是一豆占三色,颇有“豆里乾坤大,一豆装日月”的禅味。
一把寻常可见的绿豆,在乡间用途极广,或熬制成粥,或擀碎为瓣,或泡水生芽,或研磨为面,或去粗成粉,经过村妇巧手的烹饪,调配着一日三餐的粗食淡饭。因绿豆性寒,祛热驱火效果好,伏日里常被乡人用来熬制绿豆粥或者豆花儿茶。用绿豆熬制的汤,如果勾面,稠糊糊的,便叫做绿豆汤,简称豆汤;清水煮的绿豆,则谓之绿豆茶,又名豆花儿茶。乡谚说:凉水下米,滚水下豆。熬制绿豆汤或者豆花儿茶,均是待锅烧开,水烧滚,才将绿豆丢进去,先用大火猛攻,再用小火慢煮,等绿豆开了花儿,也就熬成了。说来也怪,饭锅里一煮,绿豆悄然绽放,开出了黄绿色的小花儿,乍一看,居然和绿豆秧上开的花儿颇为相似,让你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植物的神秘。
昔日乡间,经历了太多的饥馑,老辈人穷怕了,也饿怯了,认为包括绿豆在内的各种粮食籽,若是囫囵个煮煮吃了,是糟蹋粮食,也太浪费,添上几瓢水,做成一锅饭,才算节省,会过日子。熬绿豆汤,要等绿豆煮开了花儿,才将搅好的面糊倒入锅中,滚上几滚,盖住即可。绿豆金贵,熬豆花儿茶自然是豆少水多,半锅水,一把豆,咕嘟嘟熬出一锅茶。炎炎夏日,祛火败毒的豆花儿茶是农家的最爱,庄稼人从地里劳作归来,家人早把一大碗豆花儿茶放凉摆在了桌上,进家捧起碗咕咚咕咚一通畅饮,不仅解渴消暑,后味还带着一股子醇厚的甘甜。等两大碗下肚,浑身上下都觉得滋润舒坦,犹如丝丝凉风在心头吹过。茶喝完了,碗底还沉淀着星星点点的豆花儿,再一仰脖,豆花儿落入口中,使劲嚼上几下,甜中带香,余味悠长。不过,过去乡间很少专门烧锅熬绿豆的,嫌费柴火,最常见的就是在蒸馍时,顺便抓把绿豆丢到锅里,馍蒸熟了,锅里的绿豆也煮烂了。
绿豆瓣儿是庄户人家常备的夏令祛火之物,泡出来的茶叫做豆瓣儿茶。按照不少人字面上的理解,只有用各类茶叶泡出来的水方可叫做茶,但在豫中平原我的老家一带,对茶的定义和理解却不是这样,凡是烧开的水都统称为“茶”,而凉水则被称之为“水”。受这种习惯性叫法的影响,老家的乡人把白开水叫“白茶”,冲入白糖或者红糖的开水叫“糖茶”,水煮红薯称叫“红薯茶”,水煮萝卜叫“萝卜茶”,如此一来,水煮或者用滚水泡绿豆瓣儿叫做“豆瓣儿茶”也就不足为怪了。绿豆瓣儿加工起来并不复杂,将圆滚滚的绿豆在案板上摊平摊均匀,用擀面杖用力擀上几个回合,待其完全粉碎即可,连皮带仁装入罐头瓶中备用。绿豆外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皮,叫做绿豆衣,具有比绿豆更强的清热解毒作用,是绿豆瓣儿中不能少的一样东西。
夏日天热,胃口差,再加上晚上休息不好,极易上火,乡下人自有祛火良法,不用找郎中,无需包药吃,只需从瓶中取出一些豆瓣儿,放入杯中或者碗里,冲上刚烧开的滚水,盖上盖捂一会儿,等到清水泡的绿莹莹,豆瓣烫的面蛋蛋,先喝水后吃豆,清热祛火效果极佳。从小到大,我一直保留着喝豆瓣儿茶祛火的习惯,效果很好。我也曾将此法推荐给身边一些从事文字工作的朋友,加班熬夜的时候喝上一些豆瓣儿茶,能清热祛火,还可以提神。后来,一些人喜欢上了这个土方,得到了不少益处,但也有不少人服不住那股子豆腥味,一番尝试后只好作罢。
绿豆喜温耐热,遇水即生芽。昔日乡间,农家生绿豆芽儿,容器多用瓦盆。头天晚上,从排缸里捧两捧绿豆,放入盆中,浇上清水,浸泡一夜。第二天,将笼布叠成三四层,湿润后盖在绿豆上,起遮光作用。每日三次往绿豆上冲水,水要浇透,最好浸泡三五分钟后,控出水分。待绿豆芽儿长至拇指长短时,另找一个瓦盆倒上水,压在豆芽儿之上,防止其疯长。随着豆芽儿噌噌旺长,越来越长,压豆芽儿的瓦盆也要随之添水,增加重量。四五天时间,盆里的绿豆芽儿就长成了。
诸多芽菜中,绿豆芽儿因清脆爽口四时皆宜,备受人们喜爱。农家吃绿豆芽,以焯水后生调凉拌和油锅里炝锅清炒居多,也可作为稀面条和捞面条的随锅菜,吃起来脆生生润滑滑清爽爽。将绿豆芽儿用开水焯过,加醋油盐凉拌而食,口感清脆,还可醒酒。也可将绿豆芽儿和韭菜、菠菜等时令青菜一起凉拌,绿白相间,清新悦目。
醋熘绿豆芽儿是一道不错的农家小菜,炒时需用大火,先将葱花、辣椒、花椒等作料放入油中炝锅,待油温升高后,倒入绿豆芽儿,迅速爆炒一番,撒上盐,浇上醋,即可出锅装盘。有经验的乡村主妇都知道,绿豆芽儿性寒,烹制醋熘绿豆芽儿时,多少要配上一些姜丝,以中和其寒性;油盐不宜过多,尽可能保持其清淡的性味和爽口的特点;也不能翻炒过久,否则水分容易流失,吃起来有些柴,口感不好。醋熘绿豆芽儿爽口开胃,酸酸的,脆脆的,辣辣的,既能下饭,又能下酒,可谓是菜中佳品。如果卷在烙馍里吃,风味更是独特,绿豆芽儿的脆生配上烙馍的劲道,绝对是标配。
(作者系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