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是一种影响消化道或腹部临近结构的癌症,是最常见的胃肠道肉瘤,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新诊断患者,是美国和欧洲新诊断患者之和的两倍。目前,估计有超过10万名正在进行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胃肠间质瘤20岁以下的患者十分少见,临床多见于50—70岁,以中老年患者为主。
日前,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胃肠间质瘤可以长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直肠等,主要发生于胃和小肠,其中胃占50—60%,小肠占20—30%。肿瘤可单个存在也可同时长出多个。
一般情况下,胃肠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患者甚至无症状。胃肠道出血是胃肠间质瘤最常见症状。此外,吞咽不适、吞咽困难、腹痛、包块及胃肠道梗阻等症状也很常见。当胃肠间质瘤向腹腔播散时可出现腹水,恶性胃肠间质瘤还会有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
沈琳介绍,外科手术可治愈早期胃肠间质瘤。但对于高危患者来说,术后半数以上的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并且复发瘤多生长迅速,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患者虽然可以二次或者反复手术,但难以提高生存率。手术联合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胃肠间质瘤患者预后。
沈琳告诉记者,手术目前是根治胃肠间质瘤的唯一手段,很多病人通过手术治愈。胃肠间质瘤病人生存期很长。对放疗或者化疗不敏感不适合手术的病人,后续治疗依靠靶向药物。
目前我国使用的靶向药物是一二三线药物。一线药物是首先选择的治疗药物;如没有治疗效果,选用二线治疗药物;二线没有效果,选用三线治疗药物。今年3月份以前,胃肠间质瘤只有一二三线治疗药物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今年新上市了四线治疗药物瑞派替尼,在一二三线药物耐药后,四线药物进一步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改善其生活质量,改变了无药可用的窘境。
沈琳告诉记者,目前尚不清楚胃肠间质瘤的发病机理,无法提前预防。她提醒公众,胃肠间质瘤生存期长,50%—60%的病人都可以活4到5年,早诊早治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