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2日 星期五
孩子们为什么痴迷恐龙
□ 文/图 陈柳歧

    前几日因推广2021年科学阅读活动第十期《恐龙有话说》中国卷工作,我与中国古动物馆王原馆长交流了很多古动物探索研究工作中的趣事,也感受到了正在古动物馆里参观的孩子们对恐龙热爱和好奇。离开的路上就一直在想,为什么孩子们这么喜欢恐龙?说来这也是人们早已关注到的一个有趣话题。

    首先,因为还处在学习社会基本知识的儿童,对人类文化还缺乏系统认知。正如美国科普作家博里亚·萨克斯所描述的,孩子们对恐龙的喜爱表明,这些巨型生物触动与吸引着人类心灵中与生俱来的某种东西,或者至少是非常原始的东西。一种推测成分很大的解释认为,这是烙印在基因当中的遗传遗产,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面对巨大的史前蜥蜴如古巨蜥,甚至更早以前我们的远祖哺乳动物不得不与恐龙本身争夺生存空间的时光。而更简单的解释认为,恐龙的图像能够在不构成实际威胁的情况下,给人造成危险的感觉才能带来的兴奋情绪。也许从儿童的视角来看,恐龙就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两者都很老很庞大。

    其次,通过激发幻想,恐龙能够减轻孩童的无助感。对此,美国著名儿童发展领域专家、发展心理学博士、普渡大学教授盖尔·梅尔森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我认识的一位瘦小害羞的8岁男孩每天放学后都会匆匆赶回家,穿越回恐龙仍在地球上漫步的年代。他就是一本行走的恐龙传说百科全书,从不厌倦地摆弄6英寸高的模型玩具模拟雷龙和霸王龙之间的战斗。与成年人或其他个子更壮、举止更自信的同龄人不同,他更愿意享受操控恐龙于股掌之间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儿童早在成年之前的青春期,就把这种痴迷抛在脑后了呢?成年人也常常像孩子一样感到无助。他们通过打射击类电子游戏等,以及其他成人的逍遥时光寻求慰藉,但很少有人会再去玩恐龙玩具。那会不会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成年人其实从未真正跨出过“恐龙阶段”?也许他们只是通过自己的孩子,代替他们去重温对恐龙的痴迷。传统上我们常把恐龙当作是一段悲伤的寓言,他们曾经是那么庞大有力,却都难逃灭绝的命运。恐龙身上这种强大支配能力和极端脆弱性的矛盾结合,也正是我们在反思人类自身时的重要方面。

    让孩子们更加关注恐龙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古生物学中的发现,只要稍稍发挥想象,就可以被转化为非常多彩并且直观的图像。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恐龙首次被发现后的非常短时间里,人们就迅速建立起了对恐龙的感情,这种感情复杂、矛盾、多方面,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和我们与几乎任何动物之间的感情同样亲密,包括狗和猫。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想象力做到的,就像公众与名人偶像之间的关系一样,但在这种关系中,却并不缺乏真实。恐龙已经出现在展览、主题公园、小说、玩具、电影、漫画、徽标,以及所有其他流行文化商品当中。

    像吉迪恩·曼特尔这样的早期恐龙发现者,往往会夸大恐龙的体型,以迎合公众对宏伟和珍奇之物的兴趣。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寻找巨大恐龙骨骼化石的活动成为火爆竞争的舞台,到后来甚至发展成了一种夺宝性质的活动,大大加剧了人们对恐龙的好奇心。另外,即便是借助高精密的工具,科学家也只能从骨骼和其他化石中推断出有限的信息,这样一来也给了希望重构恐龙的外观和习性的人足够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足够让孩子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就是现代孩子们最需要的特质,恐龙文明恰恰是一个很好的想象力载体。

    盖尔·梅尔森描绘的这个8岁孩子,在很多方面是我们的翻版。只不过在我们的童年时代,古生物学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商业化,恐龙更加神秘而遥不可及,并享有崇高的地位。周末可以带上孩子们去古动物馆,近距离地看着各种恐龙的骨架矗立在大厅的穹顶之下,感受那个危机四伏的史前文明时代。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