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俯看柳州工业博物馆。 图2:柳州机械厂1953年试制成功的1101型汽油机,也是我国第一代汽油机。当年这种仅有4马力的汽油机,为偏远地区的驻防部队发电照明、放电影,以及农村地区抽水灌溉派上了大用场 图3、图4:由柳州农械厂和柳州机械厂1969年联合生产的广西第一辆“柳江牌”载重汽车,至今仍让柳州人倍感自豪。 图5:横卧在工业博物馆北广场上的蒸汽机车,曾经为柳钢立下过赫赫战功。(图片来自柳州工业博物馆官网) |
半年前发小文《螺蛳粉的前世今生》,年末有朋友给我推了条信息:截至2020年12月17日,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量达到105.60亿元,较2019年增长68.80%。
在诸多产业因病毒肆虐疫情蔓延受到严重冲击的年份,这很有逆势上扬的味道。
前两年在华人超市首次看到“好欢螺”,亲切又惊喜,在美国佛罗里达坦帕这种华人并不多的城市,居然可以买到来自广西的特产,觉得老板组织货源的能力好强,殊不知,螺蛳粉已成几十亿的产业正俏销全国走向世界。
搞不清楚什么时候开始的,螺蛳粉成为被捧上神坛的“网红小吃”,连美女主播都直播现场带货,还说什么“一碗螺蛳粉,半座柳州城”。可柳州人自己说了,虽有早晨一碗粉的习惯,但也不是天天螺蛳粉。柳州的早餐小吃姿态千百种,各式汤粉卷粉炒粉干捞粉,蒸饺发糕叉烧包艾粑粑,豆浆油条烧麦糯米鸡,云吞汤圆芝麻糊皮蛋粥……别说一周不重样,一个月不重样也不成问题,都是恰到好处的味道。
终究是一座工业重镇,工业的基因始终根植于这座城市的血脉中。这回产销提前达百亿的宣传,让人进而了解到,螺蛳粉从街头巷尾现吃现做,到袋装速食形成红红火火产业链,离不开互联网络平台强势赋能,更有企业技术和工艺创新的加持。从制订行业标准,到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原材料基地,无不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工业思维”。
柳州一直是广西工业的骄傲,工业总产值占广西1/4。从小听到柳铁柳钢柳工柳化这些名字就如雷贯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轻工产品蜜蜂缝纫机、永久自行车一票难求,双马电扇、都乐冰柜等家电红极一时;到现在,钢材、牙膏、中成药、工程机械、化工产品等都是令人引以为豪的“柳州制造”。柳州还是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全国每卖出10辆车就有1辆是柳州生产的。只不过这些“制造”相对低调,没能像螺蛳粉那样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缓解乡愁也好,为了续命也罢,在“吃货”遍地的时代,当“城市+美食”等于最具特征的城市名片时,螺蛳粉被柳州寄予厚望并被打造成了“现象”级的速食产品。即使在柳州2019年500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中,螺蛳粉的产业仅贡献了60亿元。
去年国庆长假,本来约好假期访友并柳州两日游,家里人听说我要去柳州,老老小小纷纷加入,变成了亲友团出游,多亏柳州的几位朋友热情慷慨。尝美味,游柳江,逛夜市,访柳候祠,眼见得现如今的柳州城,早已不是上世纪那个污水横流、酸雨肆虐的“酸雨之都”,而是绿树婆娑,鸟语花香,一脉柳江碧水盈的山水之城,满满的行程老少欢愉。
知道我们对柳州工业博物馆心心念念,朋友特意请来馆里最好的解说员,提纲挈领,让我们得以从博物馆6000多件丰富而珍贵的展品展示中,探寻这个城市厚重的工业和文化气韵。
自以为了解柳州,其实在博物馆里十足一个小白。
从114岁的钢轨到庚子赔款时的牛头刨床,到20世纪初的电灯公司和机动织布机,都是百多年前现代工业在柳州的遗存。抗战时期“飞虎队”战斗机群里的“朱荣章号”是柳州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还有1933年12月广西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辆木炭汽车,虽然仅是2:1复制品再现,但不妨碍你惊讶于柳州人的敢想敢干。1953年试制成功的第一代汽油机1101型汽油机,60年代末期手工打造的“柳江牌”载重汽车,更有寄托了近百年“汽车梦”的最新的景逸、宝骏、霸龙等品牌汽车……展厅里让你感到震撼的不仅是庞大的车船机床,更有由文物及资料、照片见证的柳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百年进程。此刻我的心里在自嘲:你的无知限制了你的想象。
建在柳州第三棉纺厂原址上的柳州工业博物馆,2012年揭牌开馆时,是我国第一座城市综合性工业博物馆。朋友说,像这样由闲置厂房和厂区,变身为文化创意园区的,柳州还有好几处。而工业主题的博物馆,还有柳州牙膏博物馆、柳钢展览馆、五菱柳机企业博物馆等多家。
上百年的工业历史不仅给柳州带来经济的发展,也沉淀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几代人艰苦努力建起的工业重镇,精彩还在继续,即便在柳州短暂停留,你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饱有的那种浓厚的工业情怀。
写这篇文字时又看到一条跟柳州相关的信息: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2020年地表水质量状况,柳州水质全国城市排名第一。
这几年把20多年前采访过的广西城市重走一遍,最让人提气的,果然还是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