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9日 星期五
在北冰洋的浮冰上,边漂流边科考
——北极浮冰站的前世今生(上)
1935年苏联邮政发行救援“切留斯金”号科学考察船纪念邮票

    □ 文/图 金 雷

    在漂浮的冰层上建立科学考察站的计划,始于1882-1883年期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极地年。这次计划的研究区域基本只限于北冰洋沿岸地区,而对北极海盆中央并未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原因是当时没有适合在冰-水区域、跨越冰间水道和冰脊的交通工具。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25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驾驶飞机在流冰上成功着陆,开创了在浮冰上建立科学考察站的新纪元。

    1933年8月10日,苏联的“切留斯金”号探险船在北极楚科奇海与浮冰相遇,被困在浮冰中,在经过5个多月的漂流之后被冰山挤坏,1934年2月13日,最终沉没。全船104名旅客和船员最终弃船并将大量生活设施转运到浮冰上宿营,在零下40℃的低温和强风的环境下漂浮了2个月,最后终于营救成功,全体乘飞机撤走。这一事件对苏联浮冰漂流站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和意义。这是第一次北极大规模空运活动,在当时举世瞩目,获救的队员和7位飞机驾驶员在全苏联受到了空前盛大的热烈欢迎,7位飞行员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随船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在全世界,包括中国陆续放映。

    在这次空运作业期间发展的运输技术,后来用到了浮冰站的后勤支援工作上。

    北极地区对苏联来说占有重要的位置,沿用沙俄舰队司令马卡罗夫将军的比喻就是:“俄罗斯是一所正门朝着北冰洋的房子。”

    经过几年的筹备,1936年2月,施密特院士提交了在北极设置漂流观测所的北极航空探险计划。计划获得批准,为了直接在冰上着陆,由四架重型飞机组成的航空队将人员、物资送往北极,在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最北部的鲁道夫岛上建立航空基地。北极漂流科学观测所由著名地理学家伊凡·德米特里耶维奇·帕帕宁担任所长。1937年5月21日,苏联飞行员格罗文驾驶H-170型重型飞机,成功降落在80°26′N,78°W的一块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巨型浮冰上。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北极浮冰站——“北极-1”号浮冰站开始了它的科学研究工作。

    “北极-1”号浮冰站上一共有4位科研人员,他们很快查明这块浮冰朝着格陵兰海方向漂流。4人在浮冰站上一直坚持到1938年2月19日,在274天的时间里,浮冰站一共漂流了2500余公里,最后的面积只剩下大约1500平方米。在70°54′N,19°48′W的海域,“泰梅尔”号破冰船和“摩尔曼斯克”号破冰船帮助撤走了浮冰站上的人员和设备。至此,“北极-1”号浮冰站的使命已经完结,在这次近一年的漂泊期间,4位工作人员每昼夜工作达10-14个小时,从未间断过观测,收集到大量有关北极中心区域的全新珍贵资料,推翻了以前的许多假说和旧有概念。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浮冰站计划暂时中断。1950年,苏联政府决定,仿照“北极-1”号站的形式,重开浮冰站,长期进行观测。这些浮冰站的科学工作者人数比“北极-1”号站多,所使用的设备也要更加充实和完善。“北极-2”号浮冰站准备首次探索北极中心区很少有人探索过的位于楚科奇海以北的海域。

    通过“北极-2”号的漂流,查明了楚科奇海的海底地貌特征,获得了楚科奇海海底高原的回声测深深度,弄清了该高原是从大陆架分离出来的。

    中国与苏联北极浮冰站有过亲密接触的应该是当时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李楠,1958年11月12日,李楠作为中国驻苏新闻记者,参加了驻苏新闻媒体考察团,乘坐“伊尔14”飞机,从莫斯科出发,经过了1.3万余公里的北极飞行。先后到达了法兰士约瑟夫地、苏联北极-7号浮冰站(86°38′N,64°24′W)并且乘飞机飞越了北极点,1961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李楠的《北极游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