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5日 星期五
“春节老人”落下闳
□ 嵇立平

    科海史迹

    鼠年随冬欲尽,牛年携春即临。在我国四川省的阆中市,有个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就会有人扮作一位古代的“春节老人”,走上街头为人们分送春节礼物。这位“春节老人”除了四川阆中等少数地区外,其他地方知道的人并不太多,但他确有其人,他就是我国西汉时著名的天文学家落下闳,我国春节的起源和他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节和年的起源

    春节,即农历新年,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的一年之岁首。中国人过春节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大部分传统节日会被附会上一个构建的传说,替代其原本真正的起源。关于春节的来源,比较流行的有两种民间传说。一种传说是春节由驱赶“年”而来:据说有一个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年除夕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庄稼草木凋蔽,“年”一过,万物才能蓬勃生长。“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因此每年除夕,人们家家守更待岁,贴红对联、点燃烛火、燃放爆竹,驱除走了“年”兽。另一种传说是春节由舜兴起。据说舜即位为天子时,带领部下人员和百姓,祭祀神灵、拜祭天地祖先,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其实,春节和年的真正起源来自农业,也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自然文化有关。古时人们把谷子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曰:“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上古时代古人在一年农事结束后,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盛大祭祀活动,以报祭众神和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春节即是由岁首祭祀演变而来。

    落下闳制定《太初历》

    春节为农历一年中的首日,这个日子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农历纪年,每年第一个月叫元月(或正月)。然而,不同朝代所确立的元月日期大多不同。夏朝以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年),历法由于多年未修而非常混乱,与天象严重不合,影响农业生产,于是汉武帝下诏新创历法。自幼醉心于天象观察,精通天文律历的落下闳,经同乡太常令谯隆的推荐来到京师长安,任待诏太史,参与改制历法。

    史载:落下闳(约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姓落下,名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阆中市)人。他在长安通过观察日月星象,采取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方法详细运算,潜心修历,终于创制出新历法。但当时民间和官方有20余名天文学家汇聚长安,提出了18种改历方案,大家各执己见,相持不下。朝廷为此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察和测算,因落下闳牵头研创的历法更为精确和科学,优于其他17种改历方案,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一直被沿用至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在天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太初令》首次将24节气编入,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并确立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改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所以老百姓都亲切地称落下闳为“春节老人”。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盛赞落下闳是世界天文领域中“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16日,中国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在落下闳的故乡阆中,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古天文历算学家,不但修建了落下闳纪念馆、落下闳雕像,还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每年春节“春节老人”上街送礼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仪式。阆中也因此被称为“春节发源地”,并被全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作者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