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5日 星期五
只有突然发现的癌症 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
□ 尹 烨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关爱患者,共同抗癌”。

    近年来,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几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元,防控形势严峻。

    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环境”

    非洲人之所以基本不得癌,是因为非洲人均预期寿命仅50余岁,疾病死亡谱主要是传染性疾病,为什么古代皇帝基本没有得癌症的,不是御医好,而是死得早。

    当一个群体的疾病死亡谱主要为恶性肿瘤的时候,换个角度理解,这个种群也变得更“长寿”了。

    当然,这个“年龄大”只适用于一定范畴,实际上癌症的发生率在85岁以后开始下降;从70岁开始,因肿瘤致死的比例也开始逐步降低。

    那么,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命的每一段基因序列都有自我延续的强烈欲望。对人类来讲,环境好的时候,物种选择有性生殖,这不仅可以传递血脉,还可以传递文脉,如知识、经验和文化;一旦环境不好,物种为了延续基因,会选择永生化,包括无性繁殖。这就是癌症的起源。

    什么叫环境不好呢?既包括外环境,也包括内环境。前者如空气污染(导致肺癌)、病毒感染(导致肝癌、宫颈癌和鼻咽癌);后者包括共生菌群和心理状态,如理化侵袭导致的消化道肿瘤,激素异常导致的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基因检测使遗传风险早知道

    研究发现,约有5%~10%的肿瘤与遗传相关,如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明确与遗传密切相关的肿瘤有20多种。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吴鸣教授团队与华大基因合作的卵巢癌遗传易感基因突变特征研究发现,近30%的卵巢癌患者可以检测到包含BRCA1/2,PALB2等多个基因的胚系有害突变,携带这些遗传易感突变的人群罹患卵巢癌的风险较普通人群高。

    针对遗传高风险人群(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可进行全面准确的肿瘤遗传易感基因检测,明确自身的携带风险,采用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降低肿瘤复发或者发病风险。

    早筛比普及精准治疗更重要

    从小分子靶向药物到抗体药物,从免疫治疗到质子重离子治疗,人类对付肿瘤的手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目前,甲状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皮肤黑色素瘤、睾丸癌的5年生存率都超过了90%,甚至接近99%。

    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肿瘤。在这一点上,提高防癌意识,比普及精准治疗更重要。所谓只治不防,越治越忙。一个人一生(按80岁寿命计算)罹患癌症的几率高达1/4,所以,一个正确的信息(早期筛查)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乃至一个家庭。

    例如,大规模的“HPV筛查+适时的疫苗接种”使得人类远离宫颈癌成为可能。通过粪便隐血和结直肠镜联用,以及基因检测技术和甲基化检测技术,使得结直肠癌发病率大幅下降。

    肿瘤防控也需要养成习惯

    我们已经接受了通过接种疫苗远离天花、乙肝的方式;习惯了通过检测血糖血脂来对抗代谢性疾病;也习惯了常备急救药品,学习AED的使用,预防猝死。对于肿瘤防控也需要养成习惯。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树立起大部分肿瘤都可以预防的意识和信心。改善行为方式;均衡饮食和营养,适宜的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接种疫苗;筛查,早期诊断,预防性治疗,管理中高等遗传风险人群,控制致癌物质的暴露;癌症的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除了早筛预防外,当前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体液检测技术和影像检测技术的联合使用,也使得大部分常见肿瘤在超早期发现成为可能。

    虽然从进化和群体的角度讲,我们最终无法远离肿瘤。但正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们不能忽视肿瘤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它提醒我们珍惜环境,重视健康,珍视生命,遵循自然规律,远离人本主义。

    (作者系华大基因CEO,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基因组学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第三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