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马努金是传奇的印度青年数学家。为纪念他,印度设立以拉马努金为名的全国数学竞赛。某年,一位名叫阿南德的青年获了奖,从此开始他的传奇生涯。电影《超级30》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历史上的拉马努金将论文寄到英国剑桥大学,引起哈代等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从此,这位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天才被接纳到科学圈。受前辈激励,影片主人公阿南德也报考剑桥,并获得了录取通知。然而,他出身于印度低种姓家庭,挣扎在贫困线上。父亲为支持他,到处借钱凑学费,积劳成疾,一病不起。阿南德不得不放弃梦想,在街头卖小吃。幸被一家补习学校发现,包装成明星教师来吸引补习生。阿南德致富后,痛感贫寒子弟缺乏教育机会,便辞职创办免费补习班。每期只收30人,这便是片名的来历。
影片用各种细节来突出印度种姓制度造成的不平等。无论阿南德,还是他教的穷孩子,都是黑皮肤,收费补习班的孩子则是白皮肤。这是印度高低种姓之间外观上的明显差别。高种姓孩子英语流利,低种姓孩子英语很差,阿南德不得不设计教学方式,让自己的学生勇于开口讲英语。
在印度,低种姓不仅仅是抽象的身份,他们代代不能从事高级职业,导致贫困的传承。从服装到饮食,处处都弱于高种姓孩子。他们出行要扒火车,蹭汽车,划皮筏。因为用不起洗发水,每个孩子头发都是乱糟糟的。《超级30》所展示的贫困十分有质感,完全不是某些电影人凭空想象的贫困。
《超级30》用印度经典《摩诃婆罗多》中的一句话,将不平等的根源直指印度文化传统——“你想培养国王,那就去教王子”。阿南德的父亲只是普通邮差,连把信寄往伦敦的邮资都掏不出来。但他会把“时代已经变了”挂在嘴边。这些情节,都让《超级30》具备鲜明的批判色彩。
然而,说明问题只是出发点,用什么来解决问题才是《超级30》的落脚点。1975年,中国同样出品了一部以教育平权为主题的电影,名叫《决裂》。对比两部电影,更能发现《超级30》的出色。
《决裂》中最有名的场面,就是校长龙国正举起青年农民的手,指着上面的老茧说,这就是入学的资格。阿南德完全相反,既然免费招生,他就设计出严格的考试。有个孩子因一分之差被拒之门外,阿南德告诉他,成功失败之间往往就差一分。这不是简单的鸡血,这是科学事业本身的逻辑。阿南德拒绝了种姓规则,代之以科学的规则。
《超级30》的故事之所以成立,在于印度兴起补习学校的风气。家长不惜重金,送孩子进入补习班。然而追求科学,总好于趋炎附势。影片以阿南德的一个学生作为讲述者,开篇便介绍当今印度人正在掌控哪些世界级高科技企业。这份成功背后的动力,就是印度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他们虽然还在搬砖、放牛,但是却希望能当核工程师,或者成为宇航员探索太空。
在《决裂》中,青年农民进入劳动大学,仍然去学养猪种地,这让平权主题成了笑话,城里人难道会想让孩子读这种学校?反观阿南德的补习班,虽然只能用破黑板教学,用牛粪发电来照明,但是从未放弃严格的教学标准,最终目标是让孩子们考进印度最高学府帝国理工学院。
同样在2019年,中国也上映了一部以补习为题材的电影,名叫《银河补习班》。邓超饰演的工程师只露了一手“虹吸现象”,完全靠鸡血教育孩子。相反在《超级30》里面,知识点层出不穷,而且都能用画面和动作清楚地表现。最近几年,印度涌现出一批科学功底扎实的电影,以至于我很羡慕他们,哪来那么多懂得如何表现科学的电影人才?
当然,《超级30》的缺点也很明显。为给阿南德制造压力,影片强行把收费补习学校设置成反派。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补习学校校长已经给出方案,可以对最出色的少数学生免费,收取广告效应,阿南德也不至于让他的学生饿着肚子学习。这才是最现实的解决方案。
作为影片的背景,拉马努金之所以青史留名,除了天赋和个人努力,还有英国数学家的慧眼。他们不在乎种姓,一切从真才实学出发。无论历史背景还是影片本身都告诉我们,只有科学规则才能造就真实的平等。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