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时报记者 赵汉斌
澄江,一个因化石享誉世界的名字。一面是“琉璃万顷”的高原湖泊,风物入画;一面是群山叠翠,莽莽苍苍,横亘滇中。
身处山水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永恒命题,叩问着每一个人。
而这山水间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恰能与人同频共振:所有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远古的祖先,在这里发端,开枝散叶,形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多待解的谜题,提示人们关注未来之路,守护好人类家园。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与你我有很大关系
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一层,复原了一个化石发现的场景:1984年7月1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发现了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一锤下去,石破天惊!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之门。澄江古生物群也成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距今5.41至4.85亿年的寒武纪,是地球生命演化的一个分水岭。从这时起,地球上开始出现了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生物。
“澄江动物群主要由多门类软躯体动物化石组成,却很罕见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精美的化石时代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要早1000万年,更突显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快速性。”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方臣介绍说。
澄江生物群的化石为什么保存这么好?原因有很多,一般都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是快速埋藏,生物体死亡后必须被快速掩埋起来才有可能保存软躯体;其次是必须有可以抑制生物降解腐烂的环境。澄江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全都保存在快速沉积的泥岩中,而且科学家发现当时的海底是间歇性缺氧环境,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
偶然与必然的奇妙结合,让我们在5.2亿年后得以了解、剖析澄江古生物群的今生后世。
与赵方臣一样,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副院长丛培允研究员也深度参与了博物馆的建设。当记者问及在丰富的展品中,会最先向观众推荐哪件化石时,丛培允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昆明鱼。”
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正是澄江生物群中的昆明鱼。其身体器官基础结构,如头脑、脊椎和心脏等在昆明鱼中已经出现了,启动了迈向未来智慧人类漫长进化历程的第一步,从而证明了人类基础器官的由来。“也就是说5亿多年前,这里已经是脊椎动物生命演化和爆发的摇篮。”丛培允说。
不止于此,除了脊椎动物,从达尔文以来人类构建的抽象生命演化树上,其他现生动物的每一个分支,几乎都可以在寒武纪大爆发出现的澄江生物群20个门类、280多个物种中找到各自的祖先。
200余种现生动物祖先“复活”了
步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一楼大厅,最先被“镇住”的是一堵巨大的化石墙。它既是展品,又是埋藏澄江化石的真实地层,被誉为“无字天书”。
5亿多年前的汪洋大海中,现生动物的祖先们在这里自由游弋、繁衍生息,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一场灾难定格下一切。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