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9日 星期五
科研与科普的“反哺”
□ 王大鹏

    日前召开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姜雪峰提出上海作为科创中心,科学普及需要尽快立法化。此外,科学普及还需要尽快科学化和学科化。应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给科学普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谈到科学普及的科学化与学科化,我们也许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近年来,有一大批学者和专家都在致力于呼吁让科学普及变成一个学科,而且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包括高校的科普硕士试点工作等,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也不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专家学者呼吁科研成果要做好科普的转化,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有报道提到很多科学大家用科学的态度做科普,他们结合自身的科学专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科学传播给广大公众,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把科研做成科普和把科普做成科研。

    当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科研与科普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不妨认真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毕竟这对于如何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研成果发表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和作者都意识到了需要将科研成果传播出去,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文章的社会影响力,让科研成果真正地发挥作用,毕竟如今已经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所以从科研成果的角度来说,其通行的实践已经从“不发表就出局”转向了“不传播便出局”,在发表科研成果的同时,后续的科普文章也成为一个必要手段,而非科研成果的“附属品”。所以,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也要求论文的作者在提交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要附上用通俗语言撰写的概要,学术期刊界一般将之称为“科普摘要”。甚至很多比较大型的学术期刊集团也都有从事相应传播工作的科普编辑,其目的无外乎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在推动着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或者说是在把科研做成科普。

    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有很多人也在不断地敦促和呼吁把科研做成科普,比如曾经有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主张每一篇科研论文后面都要跟上科普文章,这实际上也是在要求建立起从科研成果到科普内容的整个链条。

    而说到把科普做成科研,实际上我们可以结合如何做好科普工作来探讨。曾经一度科普被认为是“小儿科”,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不务正业”,但是实际上我们说做好科普并不容易,它不是“小儿科”,而更可能是“全科”。

    做好科普工作并不容易,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这也是很多人主张让科学普及学科化的一个初衷所在。当然,在现实情况下,很多在科普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科普方法论,而且这些方法论对于启发他人开展科普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科普需要讲故事,科普需要接地气,科普需要善于利用“三的法则”,科普需要有共情和共鸣,科普需要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等。但是抛开这些具体的方法论不谈,我们还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就是需要用做好科研的态度来对待科普,这也是把科普做成科研的核心要求。

    实际上,归根结底,贯彻在把科研做成科普与把科普做成科研之中的要义就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做好科研工作必须要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必须要有科学精神的指引,而且科普工作是否有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是否传播了科学方法,是否弘扬了科学精神,所以好的科研成果应该是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秉承着科学精神而凝聚出来的“智识”,而好的科普则是对这种“智识”的解构,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去传播科学方法和弘扬科学精神。由此看来,二者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且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把科研做成科普旨在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转化成科普内容,而把科普做成科研则要求我们用作科研的心态来认真地对待科普工作。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