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9日 星期五
世界科学大奖也要做科普
□ 佟贺丰

    科技发展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生活福祉密切相关,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发展的两翼。各类科学奖项奖赏全球最先进的科学成果和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支持科技创新的同时,很多科学大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科普使命。

    诺贝尔奖是全球最知名的科学奖项,受到广泛认可。平时,对于一般人来说,高高在上的诺贝尔奖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每年十月诺奖宣布名单时,从社会、媒体到科学家,都会多方参与报道和传播,成为全球最热闹的科学传播时段。可以说,诺奖名单宣布那一周就是全球的科学周。虽然很多公众关注的是谁得了奖,未必关注他为什么获奖。但即使是盲目的“崇拜”,在一种“科学狂欢”的气氛中,参与者们都会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等方面有所收获。在瑞典,诺奖颁发的12月10日被称为诺贝尔日,在颁奖之前将会举行各类获奖者参与的活动,包括音乐会、获奖人讲座等。另外,2010年开始举办的诺贝尔奖创新启迪计划(NPII),则让诺贝尔奖获得者到世界各地去分享他们的令人鼓舞的科研故事和科学见解,已经有6次来到中国(举办最多的地点)。

    科学突破奖,全球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除了“粗暴”直接的300万美元奖金,科学突破奖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红毯秀,让商业、影视、体育等各界名流助阵造势,被称为科学界的“奥斯卡”,电视和网络的转播为奖项引来关注的流量。通过这样的活动,让科学家享受明星般的待遇,有助于面向青少年的广泛传播,把科学家塑造成青少年的偶像。除了颁奖典礼、座谈会、公开讲座等常规动作,科学突破奖还设立了奖金25万美元的青年挑战突破奖,鼓励青少年通过科学视频的方式,解释科学原理。这种科普视频,有助于科学更广泛的传播。通过这个子奖项的设立,调动了很多青少年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参与投身到对科学的深入理解中。

    德国未来奖又名“总统技术与创新奖”,是德国科学最高奖项,由总统亲自颁发。奖项在章程中就明确提出,除了奖励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成就,也要激发大众创新的潜力,促进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德国未来奖在提名时,对被提名人已有成就的概述,除了讲清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还要阐明对激发公众创新潜力的影响。奖项监督委员会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促进德国未来奖的进一步发展,并关注其对公众产生的影响。这样从源头上就提醒奖项的申报者和获奖人,注重自己的科普责任。

    可以看出,科学大奖做科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奖项中设计与科普相关的子奖项,直接支持科普;二是让获奖人来主动承担科普的义务,通过举行讲座、论坛等公共活动,吸引青年学者、大学生、社会媒体的关注度;三是利用奖项自身的巨大影响力,通过发布名单、举办颁奖典礼等形式,让全社会关注科学,追寻科学背后的美好意义;四是通过出版获奖者的相关报道或采访图书,宣扬科学精神。获奖不应该成为科学家做科研的追求,如罗伯特·弗里德曼在《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的中文版序言中所提到的:科学所赋予人类社会的,比对诺贝尔奖的追求要丰富得多。但每个科学大奖多做些科普工作,既是对自身的宣传,也是对科学终极追求的重要一环。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