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8日 星期五
谁在背后支配人的情绪
□ 王 欣

    人性的善与恶是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人可以像天使一样善良,也可以像魔鬼一样邪恶,而这似乎水火不容的性格特征甚至可以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出来。人性是善是恶,善恶从何而来?如果一定要从脑科学来解释的话,大脑中存在的镜像神经元是一个重要原因。

    上世纪90年代,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神经科学家里佐拉蒂,在猴脑中发现了镜像神经元。这种特殊的神经元能够像照镜子一样,通过内部模仿而辨认出所观察对象的动作行为的潜在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比如,让甲猴看乙猴吃花生,甲猴的某些脑区的神经元会出现和乙猴相似的反应。

    里佐拉蒂通过经颅磁刺激技术和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发现人脑中也有镜像神经元,而且有一部分存在于额叶皮层的布洛卡区(控制说话、动作和对语言的理解的区域)。他进一步提出,人类正是凭借镜像神经元来理解别人的动作意图,同时与别人交流。后期的实验显示,布洛卡区的镜像神经元与大脑的边缘系统相连,而边缘系统与情感、记忆紧密相关。

    镜像神经元广泛存在于额叶皮层、顶叶皮层和颞上回三个脑区,参与对他人的观察、模仿和交流。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例如,看到别人被殴打产生痛苦表情,会对自己以往被殴打的痛苦产生回忆,从而体味到对方的痛苦;看到别人在享受美食,会不自觉地吞咽口水;看到别人打球,会浑身充满力量。不同的人镜像神经元数量是不同的,镜像神经元数量越多的人,越能感受到别人的痛苦,越可能在危急关头伸出援手;缺乏镜像神经元的人,无法对别人的苦难感同身受,也就缺乏理解和共情的能力。

    我们能不能说,一个人善良是因为镜像神经元的数目比较多,一个人邪恶或麻木不仁是因为镜像神经元的数目比较少呢?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很多人亦善亦恶、时善时恶。

    如果人类和绝大多数动物一样没有自我意识,就没有了作恶的动机——私利。如果人类没有自由意志,一切行为都由本能来支配,那么善恶的分别也就失去了意义。被赋予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可以为善或作恶的物种,并不断思考着善恶的端倪。王阳明的“四句教”这样描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脑科学的角度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婴儿在没有自我意识和善恶观念的时候,处于一种无善无恶的状态。当他有了自我意识和善恶观念,可能从利已的角度出发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也可能从利他的角度出发做出牺牲,于是思想和行为就有了善恶之分。他的镜像神经元存在着,可以感知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欢乐或痛苦,因此良知会告诉他自己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善是恶。那么该怎么办呢?他必须不断反省,让自己的良知尽量多做一些利人利已的事情,这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人性的善恶还与大脑中的奖惩回路有关,它是前额叶皮层(主管动机和决策等)与边缘系统(情绪相关脑区)之间的纤维投射。如果我们做了善事,受到嘉奖,那种喜悦的心情就成为奖赏,鼓励着我们继续做善事;反之,如果我们做了善事,却受到指责谩骂甚至打击,那种恐惧的心情就成为惩罚,阻碍我们再做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这个社会只颂扬英雄,却不给他们足够的爱护和激励,当他们牺牲之后社会就日渐淡忘,那么英雄会变得越来越少,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冷酷。

    2020是战疫之年,每个人都有很多感动和感触,每个人的镜像神经元也会被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深深地照亮。我们既不要无谓地悲伤,也不能因生命无常而漠然,唯有珍惜世间的每一份善缘,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