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贺冬”“亚岁”等。据史书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人们就有过冬至的习俗。周秦时代是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也就是说,那时候古人把冬至作为新年的第一天。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从这一天开始进入“数九”,正式进入寒冬,是一九的第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则渐渐变短,所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对冬至节气极为重视,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也记载着“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古代有“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冬至一阳生”之说,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逐渐回升,被视作年周期、大自然气运周期、万物生长周期的真正起点,故而古人认为冬至是大吉之日,应该隆重庆贺。《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据说冬至这一天,皇帝要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官府要举行“贺冬”仪式,百官互贺称作“拜冬”;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正所谓“天子祭天、百姓祭祖”,皇帝百官庆贺冬至,平头老百姓自然是“上行下效”,也把冬至当作一个隆重多彩的重大节日来庆贺,庄稼人放下手里的农活儿,生意人停住正做的买卖,就连素日里出门在外的的人也尽可能赶回家来过冬至节,忙碌了一年的一家老小围炉而坐,包着饺子儿聊着天,阖家团聚,其乐融融。由此可见,冬至丰富的节日活动和民俗之乐,其传统节日的地位,不亚于新年,正应了民间“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让人不由得想起《清嘉录》里那首脍炙人口的拜冬诗:“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民间的传统节日往往也是美食节,其习俗多与饮食有关,一句“冬至饺子夏至面”,流传千年,至今不衰。每年冬至这天,不论家境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吃饺子是祖祖辈辈世代传承的食俗,也应了那句老话“好受不如躺着,好吃不过饺子”。一碗热气腾腾的冬至饺子,犒劳着一年的辛苦,传递着亲情的讯息,更浸透着对医圣张仲景的拥戴和怀念之情。幼时的我听祖父讲过很多关于节日习俗的传说故事,很多都随着时间的流失遗落于记忆的长河,唯独对“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的民间传说记忆犹新,恍若昨日。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他看见乡亲们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非常难过,就叫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服食后,乡亲们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久而久之形成吃饺子的习俗,连带还有“不吃饺子冻掉耳朵”的说法。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太阳的脚步游走到了冬至点上,在距离太阳最为遥远的冬至日里,虽天寒地冻,万物凋零,但只要你端坐在冬天的深处用心品味,除了体悟到落木萧萧山寒水瘦的苍凉悲壮,还能感受到斗转星移岁月变幻的大静大美,以及阳气从地下喷薄而出的浩浩荡荡。冬至已至,新春不远,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春日在牵引着人们的目光,催生着动人的希望,迈出了铿锵的步伐。我不由想起了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里那句经典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为科普专栏作者,现供职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