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落实“两翼理论” 做好“普”字文章

    (上接第1版)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力中的几个基本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是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攻关人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既是科技生产力的建设者、开拓者,又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传播者、弘扬者。提高科普精准化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对生产力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实施科学普及,是科学普及服务科技创新的主要路径。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科学精神的弘扬比科学知识的普及来得更重要,促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涵养科学精神,提高科研攻关的能力和水平,是科学普及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科普是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科技成果的提炼转化、传播、落地见效等不同的环节。其中,科教资源科普化,将科学研究中的大量发现、科研攻关中的大量发明,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普成果,是解决当下科普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重要课题,是科学普及对科技创新的“呼唤”。这样的呼唤需要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担起责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为全社会提供更加丰盛的科普大餐。

    创新科普方式,增强精准科普能力,将科普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变到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项重要变量。加强科普工作,创新科普方式,提高科学普及对科技创新的直接贡献,是增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不论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还是提高科学普及对科技创新的直接贡献,都需要在“普”字上下功夫。一是要丰富“普”的内涵。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科协等组织应当依法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所规定的职责,发展科普事业。促进科普事业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知识的普及层面,更要在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科学方法的倡导方面下功夫、做文章,让“普”字之花盛开。二是要构建“普”的路径。目的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服务的路径也会有所区别。要提高科学普及对科技进步事业的直接贡献份额,将讲好科学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促进广大科技工作者涵养科学精神的重要路径,增强广大科技人员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研攻关水平。三是要夯实“普”的根基。科普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要增强基层社区科普能力建设,将更多的科普资源向社区集聚,打通科学普及、营造创新氛围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将社区科普工作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之中,促进科普工作落地生根。要广泛发挥各级各类科普教育基地作用,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努力营造万众一心、万马奔腾的创新氛围。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科协二级巡视员、高级工程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