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来自黄梅戏发源地的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在武汉燃起一团改革之火。
12月8日晚,由黄梅县黄梅戏剧院演出的黄梅戏音乐剧《我的乡村我的亲》在武汉首演大获成功,珞珈山剧院一片沸腾。
《我的乡村我的亲》故事开始,在四部混声合唱的“封村”音乐及紧张的警笛声中,将现场观众再度穿越到庚子年初疫情暴发时的紧张瞬间。这出黄梅戏音乐戏剧,讲述了一对医护夫妻和一个村的抗疫故事。故事全剧的轻喜风格、灵动样式、乡土气韵,使观众连连叫好。
作为中国传统八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像其他京剧、评剧、豫剧、越剧、秦腔、昆曲、粤剧等传统剧种一样,面对着改革的呼声。戏曲的创新比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
传统剧种改革,一般体现在唱段唱腔上的改革。黄梅县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2006年6月2日,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北黄梅县黄梅戏与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并列入选在列。黄梅县的黄梅戏带有原汁原味的特色。《我的乡村我的亲》这场音乐剧种的创新,是对黄梅戏的唱段进行流行音乐式的改编。比如,可能前一句还是一句黄梅戏,中间一句流行音乐会不经意间穿插进来,但你从中还能听出黄梅话的味道,两厢融合,浑然一体。欣赏该剧,无论是唱词、还是说词,都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彼此交融,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改革黄梅戏,添加音乐成分,在表演风格上就有别于传统表演程式。黄梅戏音乐剧《我的乡村我的亲》,讲述了新冠疫情暴发的某个时间点,在一个村庄里,数个人物在故事中陆续出场:整日在村里巡逻的村支书、村支书的儿媳妇、儿子;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夫妻,疫情将两人阻隔,两人通过手机遥寄相思;武汉返回的感染者与他的寡妇情人,一个是整部剧的矛盾冲突点、一个是笑料制造点;再就是五保户奶奶。这几个人物的出场,与戏曲表演区别在于,彼此之间并无太多交集,但彼此却组合成了一个生动的“我的乡村”。每一个角色出场都会吟唱一段自己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却又组合成疫情下一幅完整的生活画卷,在这个画卷中,每一个角色都生动形象,各具特色。
传统戏剧改革,切忌丟了传统内核,正如给孩子洗澡,倒水时“切忌把孩子也倒掉”。黄梅戏音乐剧《我的乡村我的亲》,兼具黄梅戏和音乐剧的内核。正如专家所言: “黄梅戏音乐剧《我的乡村我的亲》语言鲜活、接地气,尽管引入多种音乐元素,但全剧没有离开黄梅戏的根。”可以说,它是一部添加音乐元素的好看的黄梅戏。这部戏虽说大胆创新,却又是恪守戏剧舞台艺术创作规律。
黄梅戏的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影响深远。正像京剧艺术等其他剧种一样,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黄梅戏的艺术形式,观众面受其他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较大。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和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下,黄梅戏的欣赏者,欣赏的口味更挑剔了。仅仅延袭传统唱法,已满足不了新老观众的需要。
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注入创新元素,使传统剧种更具活力?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做了大胆的探索。他们的创新是值得肯定的。正如上世纪曾尝试钢琴伴奏京剧《红灯记》曲目片段,激活了崇尚“阳春白雪”观众的兴奋点一样。黄梅县黄梅戏将现代通俗音乐融入剧情,会赢得更多崇尚戏剧也喜欢音乐的新老观众。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