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键盘侠”可以休矣
□ 冉 彤

    与“钢铁侠”“蝙蝠侠”等具有英雄属性的名词截然不同,“键盘侠”显然不是一个正面词汇。这个词代表着喜欢利用网络暴力“解决问题”的网络群体,代表着在面对面沟通时胆小怕事却在网上急于表明自己“正义感”的那群人,代表着在虚拟世界中“叱咤风云”“指点江山”而在现实中却未必如意的失败者。

    不可否认,网上的群体舆论对很多公共事件的确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基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那些过于极端的“键盘侠”往往会顶着虚拟身份,睥睨天下,目中无人,鲜见理性思维与逻辑,不能以正常的态度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辨其种种,“键盘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不论是非,重拳出击。有时不能将“键盘侠”看作是简单的乌合之众,他们并不像庞统所描述的“乌合之众”那样如散兵游勇一般处处被动,而是呈现出一种主动出击的势态。所以“键盘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去思考对错,也不反思自己的观点与行为是否不妥,只要不合心意,便抱起键盘冲锋陷阵,不惜与对方拼个你死我活。

    对公众人物进行道德绑架,构建“驰名双标”现场。“键盘侠”喜欢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人,用自身所创建的所谓完美道德标准衡量他人的所作所为,一旦对方未如他所想的那般“奉献爱心”或“伸出援手”,便会被打上“无道德”“不仁义”“没爱心”等标签,导致许多人被强行“按头捐款”。这种现象在演艺圈较为常见,在一些著名的慈善晚会结束后,网上相关评论区便成为“键盘侠”的主战场,他们会细心观察哪位明星没有捐款或者捐款过少,指名道姓地批判这种“不道德”行为,斥之“你们每年挣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多捐一些”云云,以道德层面的语言来束缚别人。但扪心自问,这些“键盘侠”自己可曾捐款一分?

    情绪易被点燃,跟风现象成群。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很多“键盘侠”并非亲历者,却在事情尚未定性之前,凭借从各种渠道收集来的可疑信息,或依靠特殊手段获取的隐私等碎片化信息,来支持自己对事件的理解与判断,在公众视野中留下尖锐犀利的批评。这种声音一旦被支持,传播速度便非比寻常,会迅速成为舆论风波的核心。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提及“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时指出:“群体成员最早具有某种态度倾向,在经过互动、交流、共振后,这种态度倾向得到强化,最后形成比较极端的态度和观点。”“键盘侠”正是如此,在集群场景和从众心理的作用下,情绪极易波动,态度激烈,毫无理性,对很多事件难以做出正确客观的评论。

    网上有关“键盘侠”的负面案例让人应接不暇,但网络毕竟不是法外之地,已经有不少“键盘侠”因放大情绪与造谣传谣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希望随着民众素质的逐渐提高,“键盘侠”能够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于无形,还整洁干净的网络世界于广大网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