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人机共创 科幻世界
□ 杜林虎

    10月27日,传茂文化和创新工场联手举办的首次华语科幻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项目《共生纪》正式启动。

    实验项目邀请陈楸帆、小白、贾立等11位国内新锐科幻作家参与。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人类作家与AI算法,将围绕环保、人机关系、性别、文化多样性等主题,协同创作多篇科幻文学故事。

    同日,与《共生纪》项目一同走进大众视野的,还有一个由大学生研发的AI写作程序。这一AI写作程序源于创新工场 DeeCamp 2020人工智能训练营中的大学生创新项目“AI科幻世界”。这个团队的大学生来自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乔治梅森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他们在一个多月的训练营期间,自主设计研发了AI写作程序,开发出了一款有趣的智能写作工具,并获得了本届训练营的创新赛道冠军。

    据创新工场CTO、人工智能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介绍,AI写作程序是基于预训练技术的超大规模中文生成模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副教授、创新工场大湾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宋彦博士主持了这一科研项目。

    对使用者而言, AI写作程序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便可以生成出小说,譬如,输入写作风格、故事背景、角色列表等关键部分之后,机器便可以自动生成文本。

    经陈楸帆等科幻作家尝试,AI写作程序已经可以输出语法上非常通顺、同时拥有一定文学表现能力的段落。

    “我们说他可以。他的工作是创作,而不是对人类的模仿。他需要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生命形式。他想知道人类是否已经适应了他创造的新环境。他想知道人类是否已经找到了新的家园”。

    这段看似很有思辨意味的话语,并非来自人类,而是创新工场的 AI写作程序,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是,若不被提示,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分辨它的作者是人类还是机器。

    当大量如《共生纪》这样的先锋实验项目生成的文本,汇入到网络世界,新的模型又在网络世界中人类与机器共同创作的文字基础上进行学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预计未来,AI 与人类共同创作,将几乎是一个不可被阻挡,也不可被逆转的事实。

    每一次人工智能向前一步,都会引发新一轮惊讶,随后一定会产生一个疑问:“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吗?”

    王咏刚说,人机共创这种全新的体验项目,在前沿科技与文艺创作两个维度都具有重要的探索和实验价值。科技思维与文艺思维的碰撞,提供了一种探寻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之间的边界与交集,展望人类未来各种可能性的前沿视角。

    谈及“共生”,陈楸帆表示,人机共创实验使用更多的数据、更智能的算法,但目标并不是写出更好的作品。人机共创的目的是打破边界,展开对话,实现人与机器的动态交互,让思想碰撞与流动。

    AI人机共创不仅仅是文字型创作,接下来会是图像、音乐等更多可感可触的艺术形式,带来全感观、沉浸式、多维度的创作体验。我们想通过一个实验、一场游戏、一次观念上的冒险,以想象力为信仰,以对话为方法,打破所有的边界与原有的知识藩篱,追寻生命、宇宙与美的意义。

    对于像《共生纪》这样的先锋实验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一个 AI 与人类“共生”的话题,打破文学艺术的边界与原有的知识分类。

    (作者系北京东方汇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