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关于窑洞的那些事
□ 何化春

    “居者有其所”“民有居则安”,将住、居、所、安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居所是个人生存和安身立命的根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更是揭示了每个人对自己的家,自己居所的特殊情感。

    人类一步步繁衍生息,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的先人,选取山洞作为避难场所。房屋居所的存在,演绎着人类沧桑的历史。笔者有幸,了解到黄河首入山西的边陲小镇中,祖辈居住的窑洞开挖过程,愿与君分享其劳作的辛苦和搭建的巧妙!

    窑洞,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特殊且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它源于自然,又融于自然,是先民们与大自然不断顽强抗争、改善艰苦生存条件过程中的伟大成果。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劳动人民的象征,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窑洞具有施工简便,省材省料,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等优点,虽在采光及通风方面有些许缺陷,但在北方少雨的黄土地区,仍为人民袭用的民居形式。按构筑方式可分为三种:平地窑、靠崖窑、锢窑,其中,平地窑最为原始,靠崖窑次之,锢窑最晚。平地窑又称地坑院、地窨院、暗庄子,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后在坑底各个方向的土壁上纵深挖掘窑洞,也可以说是竖窑与横窑结合而成的民居,此式窑洞多流行于河南巩县、三门峡、灵宝和甘肃庆阳、山西平陆一带;靠崖窑利用天然土壁挖出的券顶式横穴,可单孔,可多孔,还可结合地面房屋形成院落;锢窑为在平地上以砖石或土坯按拱券方式建造的独立窑洞,券顶上敷土做成平顶房,以晒晾粮食,多流行于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窑洞按建筑材料来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和钢筋混凝土窑洞,现在大部分为石窑洞。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水准的提高,窑洞的建造技术也在发展。现在的靠崖式石窑一般选址为断崖不太高且朝南的山坡,砌窑时先根据所砌窑洞的高度,把上面土取平,堆在所砌窑洞的外围,在砌窑身和山墙的位置,挖开比窑身弱宽,方便砌石墙的壕沟,直至挖够基础深度,三七灰土夯实(或混凝土),用塑料做好防潮,打好基础砌好平桩和后墙及烟道后,沿窑身在原土上做成拱形模型,在拱形的模型上砌拱部,节省搭架支模的材料,砌好拱部后再进行挖掘出土,把挖出的土敷在砌好的拱部上面作为顶部,并接好窑檐,窑洞中的土掘空后自然形成了窑洞,随后修建灶炕,布设管线,用石灰或水泥对窑洞进行抹灰,最后扎山墙、安装门窗。窑洞面子颇讲究,有薄石斜砌活、锤子活、皮条錾活,细錾凿面活,还有水磨石活,常见的是细錾凿面、白灰勾缝的,窗户皆是圆窗。如此这般,石窑就完成了!现在还有对石窑做隔断的,分为厨房或卫生间等多个功能区域,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也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是名副其实的环保生态型民居。

    (作者供职于太原理工大学)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