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1999年世界心脏联盟确定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世界心脏日”,后来改为每年的9月29日。其目的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并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健康的心,快乐人生”是世界心脏日的永恒主题。
当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健康,而生命健康是以生命安全为前提。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第一大杀手就是心脏猝死。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发生心脏猝死,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个人死于心脏骤停;而与心脏骤停博弈的起死回生救命之术就是心肺复苏。
根据心脏骤停的发生发展规律《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从围心脏骤停全生命周期考量,将心脏骤停划分为心脏骤停前期“三预”方针,包括预防、预识、预警;心脏骤停中期“三化”方法,包括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心脏骤停后期“三生”方略,包括复生、超生、延生,并依期衔接组成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体系。
心肺复苏生存环之心脏骤停前期是指患者未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前的时段。通常是指发生心脏骤停前极短暂的先兆症状时间,往往只有数分钟至数小时。心脏骤停前期也泛指涵盖患者真正出现心脏骤停前的整个时间过程,这期间从个人到家庭、社区和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乃至整个社会,每个相关要素的构成都会成为决定心脏骤停患者生存与否的关键。主要是将心脏骤停的防治救理念关口前移,心脏骤停往往猝然发生,抢救过程中任何失误和延误均可导致不良预后,因此在心脏骤停发生之前应强调预防、预识和预警“三预”方针。预防上涵括筑牢“心”的阵地,包括家庭寓所、120或999、社区乡村;瞄准“心”的敌人,包括未病之敌、欲病之敌、已病之敌;攻防“心”的举措,包括远期攻防、中期攻防、近期攻防。预识上涵括把握“心”的识势,包括生命运势、生存形势、生活趋势;运用“心”的识法,包括溯源过去、循证现在、动变将来;服务“心”的识体,包括个人体质、家庭体系、社会体系。预警上涵括常设“心”的量级,包括I级响应、II级响应、III级响应;常念“心”的呼唤,包括物理呼声、病理呼声、心理呼声;常做“心”的使者,包括平时呵心、适时护心、急时救心。
心肺复苏生存环之心脏骤停中期是指针对患者心搏、呼吸骤停期间进行初级或高级生命支持的时段,以临床心脏骤停患者为核心,应采用标准化、多元化和个体化并重的“三化”方法,藉以最大限度提高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与生存率。在复杂多变的临床条件下,要获得最佳的复苏治疗与复苏效果,需要采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最切实际的救治防整合方法。标准化方法涵括基础心肺复苏;器械心肺复苏;药物心肺复苏。多元化方法涵括胸部心肺复苏;腹部心肺复苏;他部心肺复苏。个体化方法涵括适用程序;适用施法;适用时限。
心肺复苏生存环之心脏骤停后期是指心脏骤停患者经过初级或者高级生命支持自主循环恢复或复苏终止后的时段,应遵循复生、超生及延生的“三生”方略,以使心脏骤停患者获得最佳生命之转归。复生涵括稳定“心”的循环;优化“心”的指标;解除“心”的病因。超生涵括超级“心”的支持;超越“心”的管理,包括温度管理、液体管理、酸碱管理;超长“心”的时限,包括病因差异、病人差异、病境差异;延生涵括延续“心”的生命,包括器官移植、组织移植、细胞移植;完善“心”的三表,包括遗体捐献表、器官捐赠表、慈善捐报表;回归“心”的家园,包括归成植树、归成厚命、归成善心。
生存环是我国学者在心肺复苏领域的理论创新,它全方位、全过程、全立体地诠释中国特色心肺复苏的内涵与外延,为生命健康提供了围心脏骤停全生命周期的防治救方案,彰显了“上防未心、中治欲心、下救已心”的中国心肺复苏生命安全理念,必将成为人民生命健康与生命安全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系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