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4日 星期五
一位留学生的抗疫观察
□ 李 淏

    当前,新冠病毒已在全球肆虐,我作为一名在德国读研的留学生,经历了从没有经历过的担心与恐惧。

    开始时,我为家人担忧,为武汉加油,购买了口罩寄回国内支持抗击疫情。随着国内疫情得到一定的控制,我悬着的心才稍稍的放下来,可是病毒的魔爪却快速地伸向了世界各地,我所在的德国也被病毒攻陷,到目前为止确诊病人累计已突破13万,成为目前世界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所在的学校已实行网上授课,我又开始为德国担心、为自己担心。担心之余,开始冷静下来观察与思考。

    “戴口罩”的文化差异

    在这次疫情中欧洲开始时的表现与我们国内大为不同,他们态度消极、行动迟缓,这与我国万众一心,积极应对形成强烈对比。以“戴口罩”为例,当国内发现疫情,政府号召大家戴口罩,并通过媒体向大众讲解戴口罩的重要性,大家都积极响应,这都是阻止疫情发展的关键手段。而反观一些国家,观望、迟疑,错过了宝贵的时间。就连“戴口罩”这件原本最为稀松平常的事情,也执行不下去。即便在疫情十分严重的当下,在街上、超市中依然有许多人不戴口罩。这不能不说与当地媒体的态度不无关系,甚至在疫情初期,还发生过有人因带口罩在街上遭到歧视和攻击的事件,这真是让隔离在家里高度紧张的国人们无法理解。

    现在,随着疫情的确诊人数上升,街上佩戴口罩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但也有近一半的人选择不戴口罩。其实在西方人看来,戴口罩不单单是医学防护上的事情,这更是一个社会认同感的问题,而这恰恰是他们尤为看重的自由范畴。这其中部分原因与东西方文化及价值观不同有关,我们东方人强调的是集体,讲的是人之间的关系。西方注重的是个人,讲的是自我价值实现,追的是自由张扬。我们不能说哪种观点更优越,因为无论哪种观点,一旦走向极端,都是危险的。还有就是西方人骨子里的优越感,以及对我们的诸多不了解和不信任。要知道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旧中国,我们反对乱贴标签。我们是生活在同一地球的大家庭,彼此要相互尊重,不要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别人,更不能嘲笑与讽刺。对此国人们也不必太过惊讶,做好我们自已就好。

    信息辨别的困惑

    现在是网络时代,每天网上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在这次疫情中也是如此,各种“专家”资讯满天飞,其中却良莠不齐,有些所谓的“专家”甚至是信口开河,这严重误导了民众,对国家与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害。我们从国内外听到和看到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某专家在网上称:每天晒晒太阳便可杀死冠状病毒;某国的政府官员在电视上竟然说用电吹风吹自己的面部,就能预防病毒;还有某国国民因听信谣言,认为5G基站会传播病毒,于是一把火把基站烧了,这些事情真是让人瞠目结舌。所以越是在危难时刻,民众越需要听到真正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的声音,也越希望有高度责任感的专家站出来!告诉大家真相,从科学、专业的角度来讲解和分析疫情。

    而作为留学生,身处在异乡,就更加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各种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和取舍,对网络上那些貌似“专家”的不实之言,以及蹭网络热度的利己行为加以筛除。

    留学生的“抗疫”之策

    作为留学生,身处遥远的异国他乡,又经常一个人,在面对疫情这样的事情时,该怎么自我保护、积极应对呢?

    首先,对于各种资讯要理性地分析,将信息进行归类。去除无用的信息,保留有价值的信息。关注官宣,注意事态的发展。

    其次,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应对。因为惊慌、害怕拯救不了自已。分析疫情的发展,做出预案。如当我看到疫情在欧洲刚刚起势之时,便果断去购买口罩、消毒水等物品。

    第三,大使馆是留学生在海外的家,加强与大使馆的联系,了解国家对留学生在疫情中的新政策。还可以加入留学人员微信圈,彼此交流信息,彼此鼓励,抱团取暧。

    第四,合理贮备食品、水等物资。购买前事先将物品拉个清单,力争集中购买,减少去超市的次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保持每天与家人的联系,这样可以能减轻在异乡的孤独感,感受亲情的温暖。同时也是可以安抚国内家人们紧张的心情。可以听听家人们的建议。

    这次疫情让我们明白:世界是个共同体,彼此相牵,谁也不能游离在外。

    “Berg und Tal kommen nicht zusammen, wohl aber die Menschen.”是中国赠送德国医疗用品的箱子上印的两句话,意思是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总相逢。

    希望疫情过后再相逢时,无论在哪里,无论你是谁,我们可以一同享受久违的时光。

    (作者系留德在读研究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