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0日 星期五
应急科普要细水长流
□ 张 英

    当前新冠肺炎防疫期间,公众对医学科普、应急防护与救援等相关的科普内容需求迫切,很多学者在期刊媒体也发表了应急科普的相关文章,对我国应急科普体制机制建设献言献策。这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应急科普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同时也引发了公众、社会对应急科普的思考与反思。本文简单谈谈我对应急科普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四大类。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两大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同时,公众的防灾减灾素养与应急安全素质得以提升。应急管理理应是对重大灾害、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灾害、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动态的过程。理应不断落实“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要求。防灾减灾需要不断实现关口前移,而应急科普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这样方能与工程、科技、政策等措施一道,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应急科普的层次与问题

    应急科普是整个应急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对于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级组织的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急科普的概念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理解:

    一、关于应急知识的科普,这个主要是在灾前,开展防灾减灾、安全生产以及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知识的科普,关注知识层面较多。

    二、在突发事件应对时段的应急科普,主要是提升应急技能,学会自救互救技能,如新冠肺炎的预防措施“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少聚集”;地震灾害发生之后是否有余震的科普,灾害发生如何避免疫情、次生灾害的发生等,以实用导向为主。

    三、为了应急安全与减灾的科普,这个层次包括辟谣平台的建设,舆情分析与处置、灾后心理康复等,提升公众应急科学素质,较为宏观和系统,关注整体和长期。

    科普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老百姓的应急意识,保护自己生命安全;另外一方面更加能支持理解应急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工作决策,对于应急管理系统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目前应急管理科普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是科普资源需要整合,避免重复、低水平建设;

    二是需要建设线上与线下的平台,线上的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整合,线下的平台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权威发布的同时铲除谣言产生的土壤;

    三是壮大队伍、探索应急管理科普从业人员职称制度、激励机制,开展顶层规划设计。

    应急科普的发展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发展。面向未来的应急管理科普事业需要新跨越、实现新发展,不断满足公众、社会的科普需求,应该通过打造权威平台、整合资源,不断提高履职创新能力而不断发展。(下转第2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