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未来,应当加强学校教育中的科普科幻教育的实践,为强基计划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为国家战略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在学校教育中广泛推进观影、阅读、主题沙龙、专题讲座、成立社团、举办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科普科幻教育。已经举办多届的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清大紫育承办)积累了丰富的科普科幻教育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学校教育除在构建长期有序的科普科幻教育体系外,还可以开发校本课程,将科普科幻教育纳入制度化培养。
完善一体化的选拔和培养机制,护航人才培养通道
强基计划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一体化,要求招生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提出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鼓励前沿科学中心等吸纳录取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等。
强基计划的人才培养聚焦在“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因此,在招生中就需要选拔那些对专业有强烈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潜质的优秀中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放在中小学阶段培养是最佳方式,通过大力开展科普科幻教育无疑又是最好的路径。在对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兴趣,同时激发爱国思想与家国情怀,进而激发学习潜质,为顺利过渡到大学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基础。
对此,走进校园的科普科幻教育则可以提供课本知识以外的科学知识普及,带领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拓展视野。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可以开设科普科幻校本课程,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切合新时代人才选拔要求,打造青少年核心竞争力
强基计划对人才长远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重视,为优秀学生成长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只有让青少年走出课堂,从科普科幻教育等培养计划中获得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才能在未来的升学和角逐中保证核心竞争力。此外,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强基计划录取的重要参考。科普科幻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在素养、能力、实践、表达等多个方面准备一份科学素养的的档案材料。
鉴于中小学课堂教育不可能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和平台,应该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外主动搭建平台,给学生提供接触了解科普科幻、自主探索感兴趣的平台,给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形式、汲取科学知识的机会,从而提升综合素养,明确志趣方向,成为国家需要的新时代人才,这样才能在强基计划等战略人才选拔中保证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