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自主创新是国家话语权的后盾
□ 梅永红

    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与新科技革命。制定实施纲要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技事件,当年我有幸全程参与了这个过程。

    每当想起那3年岁月,总是有很多的感慨。那3年对我来说是忘我的岁月,是投入全部身心的岁月,是一个和所有参与过程的科学家、企业家一样,把国家利益、民族未来放在最优先位置的岁月,更是让我不断提高、终身自豪的岁月。

    我今天就拿几个片断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从大飞机谈起。

    2000年,我在科技部办公厅任调硏处处长,偶尔看到一本杂志叫《经济管理文摘》,里面有篇文章题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是高粱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详细记述了运10飞机1970-1980年的研制过程。这篇文章深深吸引了我。,这种吸引不仅因为大飞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我更想从文章中看到科技发展究竟应当循着什么样的规律去走。

    当时我们已经走到大飞机的门槛上,或者说我们一只脚已经踏进大飞机的阵营。但是最后我们退回去了,选择跟美国的公司合作组装飞机。经过10年的合作,美国公司决定不干了,我们又回到了零点。这个10年可以说刻骨铭心,充满了耻辱。

    我们为什么要自废武功呢?为什么不多一些坚持,做出10年磨一剑的事情?从2000年一直到2008年,整整8年的时间,我一直坚持大飞机的战略研究,跟热衷于此的同道者们一起不懈努力着。

    我们当时成立了一个调研组,组长是徐冠华部长和中央政策研究室的郑新立副主任。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做了很多系统深入的研究,几乎到过中国所有飞机制造公司,拜访过所有与此有关的企业家、科学家和领导,我们对大飞机的认识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正是这项研究,让我第一次确立了战略思维,让我第一次学会了从战略层面上来思考技术问题、体制问题、政策问题。

    第二,以市场换技术的局限。这个问题至少争论了40年,直到今天依然还有许多的争论。技术引进不仅对我们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很重要,即便在发达国家也是需要的。(下转第2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