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时隔111年后睑虎属再添新成员
海南省发现睑虎新物种——中华睑虎
□ 彭霄鹏

    自1999年以来,科研人员在东亚南部地区陆续发现了10个新的睑虎属物种。继海南省林业局周润邦2018年在海南喀斯特地貌区发现周氏睑虎后,今年又一次在海南省发现了新种睑虎——中华睑虎(Goniurosaurus sinensis)。自此,睑虎属多了一个新成员。

    睑虎属爬行纲,蜥蜴目,壁虎科,四足爪尖无吸盘,不能像壁虎一样吸附攀援,只能爬行。此前,全球范围内一共发现了19个独立种睑虎,海南记录有3种:海南睑虎,霸王岭睑虎和周氏睑虎,均为当地特有种。中华睑虎为当下最新发现的睑虎属新种。

    海南省林业局周润邦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彭霄鹏经过多次探寻发现,睑虎属的物种多在夜间活动,栖息于石灰岩地区。覆盖有丰富热带常绿森林的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区,为独特的动植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也为睑虎属物种成种发挥了潜在的作用。周润邦根据中华睑虎的发现情况推测,其适应特定的基质(如花岗岩、石灰岩或火山岩)可能在地质和地貌异构区物种分化行成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这表明海南地区睑虎的不同地里种群间的差异可能已达到种级水平。1897年起至1908年,里氏睑虎种组仅知的两个物种分别为里氏睑虎、海南睑虎。中华睑虎的发现,是时隔111年后该种组首次发现的新成员。此发现有利于深入阐释大陆性岛屿在物种多样性形成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中华睑虎肛吻长在10厘米左右,尾长稍短于肛吻长。头部棕褐色或深黑色,躯干暗紫褐色,有斑驳分布的不规则黑褐斑点。有4条前后镶黑边的黄色横带纹,枕部1条略呈弧形,两侧沿头侧前伸达眶后,腋后、体中段、尾基各1条。中华睑虎头较大,被覆粒鳞,虹膜褐色,有活动眼睑。它们躯干粗壮,背面被覆粒鳞,其间杂以较大锥状疣鳞;腹面被较大的六角形鳞。尾较粗,圆柱形,基部膨大。中华睑虎四肢较弱,指趾短小,末端具爪,爪位于3枚大鳞片间。雄性中华睑虎有肛前孔23~27个,尾巴根部有2个小突起。

    中华睑虎较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在20℃~32℃之间都会活动,30℃左右活动更频繁。其以小型节肢动物为食,对蟋蟀类活动能力较强的昆虫极其感兴趣。在经过漫长的冬天后,中华睑虎便开始交配。经过短暂的交配行为过1个月后,中华睑虎开始产卵。一般3月~4月,可以在野外观察到怀孕的雌性中华睑虎个体。

    周润邦及彭霄鹏等科研人员通过与海南岛之前已知睑虎属种的形态学比对,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确认其差异已达到种级,证实了中华睑虎的独特性,为里氏睑虎种组的新种睑虎。

    中华睑虎的发现使得海南岛的睑虎属物种增加到4个。这个新物种的发现更新了我们对于睑虎属物种多样性的认识,意味着海南岛睑虎属物种的栖息地跨越了宽广的范围,有利于我们加深理解大陆性岛屿在物种成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由于新的物种栖息在喀斯特地区,中华睑虎的发现进一步强调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于睑虎类相关物种进化发育的重要性。喀斯特生态系统现在不仅被认为是和睑虎演化和分支有着促进作用,而且可能是一些古代遗存生物的避难所。

    今年10月底,经同行评议,认可并确认该新物种的论文,已在国内权威学术杂志——《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正式发表(DOI:10.13880/j.cnki.65-1174/n.2019.23.016),并用中华进行命名(拉丁名Goniurosaurus sinensis)。当下,这种新种睑虎仅知在海南西部山区有发现和生存。

    (作者供职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