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这是1887年《点石斋画报》刊载的《演放气球图》(见下图)。这幅作品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记录了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试制氢气球的实况。更为难得的是,画中附带的说明文字,清楚地记述了当时的情景:
“气球创自泰西,最利行军妙用。中国人则尚仅见天津武备学堂于八月间制成气球,安排氧气炭气满贮球中。既蒇事,海军盛军各统帅及各路防营统领如期而集,荼火军容,观者倾巷。初系丁禹廷军门、刘子芗镇军坐入篮舆,叱令启机上驶,升至数十丈旋即鸣号落下,次及贾制坛、卫达夫两总统,又次及某菌门等相继偕升如摩霄之雕、搏风之鹏。洋洋乎诚钜观也,而各军门以柱石之躯高升远眺以备有事之用。其胆略卓识讵不加人一等哉?”
天津武备学堂原有大小两个气球,是李鸿章花近2万两白银购进的法军二手气球。每升空一次,都得将球体覆罩大网,下端边系沙袋多只,球下悬挂一竹筐,其内可坐5人。氢气一经灌足,便除去沙囊,球体自然扶摇升起,待从地面看如足球大小打住, 空中停留24小时后再降落收回。后来为向学员教授制造和使用方法,天津武备学堂考虑自行仿制气球,但是德国教习不相信中国人能做到。
1887年,华蘅芳到天津武备学堂任教后,大胆尝试,当年即试制一枚直径5尺(约1.7米)的小气球,用镪水(即硝酸)制成氢气灌到球中,当场演放升空成功。这是中国人自行制造的第一个氢气球,虽只不过是个试验品,但也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华蘅芳是我国早期掌握和传播近代科技的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研究、著述、译书、授徒,工作勤奋,敝衣粗食,淡泊名利,不涉宦途,在科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887年8月7日,武备学堂试放大型气球,高达150丈(500米),周馥、杨宗濂、杨藩甫、孙筱槎等轮流乘球而上,飘飘乎如如羽化登仙,但正式演放那天,李鸿章却因公事没来。当年《点石斋画报》刊登气球正式放飞的场面, 驻守小站的周盛传、周盛波及北洋水师的丁汝昌等高级将领都到现场观看,且亦轮流登上气球做了升空体验。
(作者系《航空知识》主编,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航空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