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3日 星期五
伟人科普身垂范
□ 苏 青
心声 李振煜/摄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井,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后,乡亲们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标题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说的是当年毛泽东主席带领沙洲坝军民挖红井的故事,还非常简单地介绍了“红井”的来历。

    2007年5月,我在中央党校中直分校学习时,曾随队参观了红井,除了实地瞻仰红色苏区,对革命先烈表示敬仰外,还想解开心中的一个谜团:南方的水源十分充足,水井也不少见,为什么当年毛主席带领军民挖了这么一口水井,就让当地的老百姓如此感动,继而要立碑纪念呢?

    按课文的说法,毛主席当年之所以带人挖这口井,是因为“村子里没有井,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既然别的地方都有水井,难道沙洲坝的村民就不知道就地挖一口井,省去每天奔波在路上挑水的气力吗?可见,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红井”的水确实很清甜。来这里的游人都会舀上一勺,品尝几口,体会一下当年这里的老百姓的心情。我也喝了满满一竹筒“红井”水,之后的行程也没带来闹肚子的麻烦。可见,“红井”的水质不错,很清澈,很卫生。

    之后,我在中国广播网“红色旅游之江西行”里读到一篇文章“吃水不忘挖井人——红井”。它是这样解释毛主席为什么要带人挖井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村庄,当时村民们非常迷信,认为挖井会破坏当地的风水,因此没有哪家村民敢擅自开挖,群众平时要到几公里外的小河里挑水饮用。

    这篇文章说“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村庄”,就如同说“黄土高坡是水泽沼国”一样缺乏说服力。“红井”的旁边就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塘,目测其容量应足够沙洲坝村民饮用,类似的水塘在南方乡村四处可见,怎么能说“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村庄”呢?如果是因为怕在村子周围挖井破坏风水,完全可以在村子外几百米的地方开挖,也用不着到“几公里外的小河里挑水饮用”。

    我是在南方长大的,小时候在长沙郊县的农村生活过。在我的印象中,家乡一点也不缺水——我的爷爷奶奶住的村庄旁边就是浏阳河,人们却习惯于取用门前水塘里的水——挑塘里的水喝,在水塘里洗衣、洗菜,甚至刷马桶。今天看来,这绝对是陋习,非常不卫生。可在那个年代,人们却如此习以为常,并没有想到要去专门挖井喝水——挖井毕竟是需要一定的财力和物力的,更何况那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偏僻落后的赣南乡村。在我小时候,周围的人聊以自慰的还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也是那个时候农村为什么疾病特别流行,孩子们肚子里永远都有打不尽的蛔虫的重要原因。

    我想,沙洲坝的村民恐怕也不例外,既然门前有现成的水塘可挑水喝,干嘛还要劳神费钱卖力挖井找水喝呢?那个时代,村民们连填饱肚子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谁还有闲钱为了喝水而去挖井呢?我想,那时的沙洲坝村民,一定也会因为常年喝不上洁净的井水而经常闹肚子生病。

    毛主席是1934年4月随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的,而带人挖“红井”则是在这一年的9月,两者相距近半年时间。这段时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在长沙和北京等大城市接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毛主席,一定亲眼目睹了许多红军战士和村民因常年饮用不洁的塘水而拉肚子、闹蛔虫、发高烧的惨景——这可是损害红军战斗力和老百姓后勤保障力的大事啊!于是,想必毛主席便萌发了带领红军和乡亲们挖井的念头。

    正是因为有了这口红井,沙洲坝的村民们从此喝上了干净、卫生的井水,不再受痢疾等疾病的侵扰,由此对毛主席开始感激乃至膜拜。所以说,毛主席带人不光是为沙洲坝人民挖了一口“红井”,而是革除了当地村民们的一种生活陋习,倡导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开启了中国乡村饮食卫生科普的先河。

    这恐怕才是他老人家当年带人挖井的最真实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沙洲坝的村民乃至今天的我们,确实应该“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这正是:“课说掘井事简单,深究细研不寻常。赣南雨丰少干旱,洲坝水乏多荒唐。随声附和从众易,独立思考自主难。伟人科普身垂范,吾曹创新岂畏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