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9日 星期五
镜像神经元——“大脑魔镜”

    近年来,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1996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科学家发现,猴脑存在一种特殊神经元,能够像照镜子一样通过内部模仿而辨认出所观察对象的动作行为的潜在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即镜像神经元。根据经颅磁刺激技术和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得到的证据,人类也具有镜像神经元。这个发现一经公布,立即在全世界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科研人员把这样一种具有特殊能力的神经元,称作“大脑魔镜”。

    科学家认为,这一系统提供了知觉-行为耦合的生理学机制,使个体能够观察、解读他人的心理活动,感知他人的意图,在行为模仿和语言能力获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当人们观察到的场景与自身的过往经历越相似,镜像神经元就越活跃,尤其是当这些场景与运动神经的活动相关的时候。所以,球迷往往会有下意识的“从众”行为:球队赢了就集体狂欢,输了就集体哭泣。

    由于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才能学习新知、与人交往,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都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之上。人脑中存在的镜像神经元,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的特性。镜像神经元不是通过概念推理,而是通过直接模仿来让我们领会别人的意思,通过感觉而非思想。此发现触动了许多科学规则,改变了对文明、移情作用、哲学、语言、模仿、孤独症和心理疗法的理解。此发现为文明的进步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广为接受的神经或计算模型来描述镜像神经元是如何支撑模仿等认知功能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