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鹏远
6月28-30日,我参加了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中西教育论坛,收获感触颇多,对比中西方的基础教育改革,不禁想到我国历时18年的教改。现把一些不成熟的思考谈出来与同行交流。本文的上篇只是作了一些关于教学模式的讨论,下篇我将从更多的方面来讨论“课改”18年来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关于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争论
问题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片面强调一方面否定另外一方面是不科学的。在这次论坛上,马立平博士的报告《“学生中心论”天堂五人谈——世界历史上孔子等五位教育家有过哪些思考》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看问题不能绝对,“把教室还给学生”如果是针对教师“满堂灌”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说过了头以“学生中心论”否定了教师的作用就有很大的片面性。结果导致的极端就是“杜郎口”学校的教室,课堂上热热闹闹、表面繁荣,但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什么。否定教师的作用,那还要学校做什么,还要教师做什么?
事实上,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组织起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以传授知识、传承文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则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熟悉学科专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与学习规律的专门人才。学校和教师对于有效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革命狠批“师道尊严”把教师搞得灰头土脸没有了尊严,前一段某教授宣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极大创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使得教师不敢管理学生,不敢批评学生。
当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不是单凭“听讲”能够获得的,不是依靠教师“讲”懂的,而是通过自己思考“想”懂的。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自说自话,教师常常需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认知特点,学习心理特点,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从而决定该讲什么,该怎样讲。通过教师的“讲”引发学生的“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对学生的热爱与责任心、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修养感染和熏陶学生。
这样我们就厘清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教师中心,论也不是学生中心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策划者、组织者和鼓动者。学生走进学校是需要教师帮助的,但教师要讲究帮助的时机和帮助的艺术。
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双方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双主互动”(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指的是师生的双边互动,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能称之为互动。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如果学生不呼应,甚至根本不听讲,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无效的。因此,呼吁教师不仅应该深入研究“教”,也要关注学生的“学”,这样的意见应该是切中要害的。但如果说过了头,例如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成为耀眼的明星,那就容易把本来有着特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课堂变成了展示某种新教改思维的表演课。
课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误区,与某些所谓教育专家前一阶段的误导恐怕不无关系。现在应该是从理论上厘清这些问题,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关于自主探究、发现式学习和课堂讲授
这次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邢红军教授的报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建议》对讲授法作了精辟的阐述。前一段时期,把自主探究和发现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无形中冷落了讲授法。事实上,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需要通过接受式学习获得的,人类几千年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不可能让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都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
例如,在数学上负数、无理数、实数、复数的发现经历了上千年艰苦的探索,总不能在课堂45分钟再现这一过程吧?但某些内容我们还是可以组织学生部分经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教师的讲授也可以艺术地浓缩这个生动的探索发现过程,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了解和感悟问题从提出、发展、提炼、升华的历史片段。
其实,有些知识无需自主探究,例如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两点之间以连接这两点的线段最短,而平行公理是不可能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的,几何中的基本数学事实也无需小组讨论,几何证明的书写格式就需要教师先行示范。
成功的讲授是一门教学艺术,这里涉及到有效的课题引入和情境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教师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和板书,及时有效的师生互动,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使用,例题和练习的选择和编排等等。起始课、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等都是有讲究的。讲授是教师的基本功。忽视教授法无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害的。
关于讲授法,邢红军教授已经有详尽的阐述,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关于教材建设
课改以来,教材的重大变化是改变了过去一种教材独统天下的局面,本来是想通过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竞争催生出优质的教材。但实际上由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和营销手段,没有实现当初美好理想的初衷。
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材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科学性和可读性,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需要认真研究加以改进的。前面谈到的一些教育理念的偏差也表现在教材建设上,如教材的系统性和螺旋形上升之间存在的矛盾,有些内容出现了不必要的重复,有些内容由于过分追求趣味和联系实际,降低了教材的科学价值。另外,文本教材和数字教材的结合目前也是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基础教育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
纵观基础教育改革的18年,我觉得一个深刻的教训是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考虑中国特色;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也要重视借鉴国外总结我们自己的宝贵经验。往往谈到教育改革是一场革命,其实革命是要担风险的。
教育改革需要谨慎行事,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起,才能避免大的风险。改革创新不总是要摧毁传统,标新立异。不要搞运动式的教学改革,对于国外的东西要经过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消化吸收。
[作者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