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表明,在“阅读+科技”的模式中,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下,教与学的关系已经或正在发生改变;不仅如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推动教与学评价方式的变革。然而,对于互联网之于教育的作用,许多一线老师由于缺乏实践,认识上远没有学生“做中学”的体会深刻。因此,有必要对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关系、评价等基本问题做个简单梳理。
我们常说,要让阅读真正的发生。何为“真正”?我认为有两个指标:一是要看阅读的主体是不是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然而做到并不易,这意味着教与学关系的变革。二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读进去了。如何判断是否学生是否“真正的读进去”?一方面教师要跟进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既要有“输入”(读),也要有“输出”(写),要通过学生个体大量的“输出”(写)来检验“输入”(读)的质量。这个“输出”还不能只是静态的呈现,一定要有交互,即师生、生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交互,产生思想的交流。这样的交互需要比传统课堂更充足的时间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我看来,要保证“阅读真正发生”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更为积极地实践网络技术与教学相融合之路。
然而,对于互联网之于教育的作用,许多一线老师由于缺乏实践,认识上远没有学生“做中学”的体会深刻。让我们先来读一段原北京景山学校八年级学生张珏,在以混合式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公共说理”项目学习后写的总结:
我们一共写了14篇关于说理的文章。不知不觉中,一个月内写了9000多字!在我印象中老师讲的文章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让我们自学。我喜欢自学。通过自学,我对议论文有了独特的见解与收获。我认为,如果只是老师讲,我们听,每个人在脑中对议论文的印象是一样的,比较死板,我们没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也没有了与同学互动,失去了互相学习、互相提建议的机会。这个月收获的知识远远超过了往常。但,老师没有用吗?不,老师只不过是改变了讲课的习惯:她在爱写作学院上发帖,教我们写文章,引导我们学习。
对于网络学习,我有了很多兴趣。在新的平台、新的空间中,我要用新的心态来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章。在爱写作学院上学习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互相学习:阅读同学们写的文章,吸取别人的优点,再通过互评的方式来让别人给自己的文章提提意见。所以,看看别人怎样评价自己的文章,正好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有些原本跟我不熟悉的同学也会点评我的文章,所以我觉得自己不光学到了知识,还拉近了友情。
你从学生的总结中读出了什么?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原理又是怎样的?
在我看来,互联网环境下,课堂形态、教与学的关系、评价等方方面面与传统课堂相比已经发生了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有组织地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其学习呈多线程齐头并进之势。他们或以读带写,或以写促读,将文字(既包括阅读后形成的“笔谈”,也包括作文)发布在平台上之后,师生共同参与互动评议。与传统方式相比较,在网络环境下的评议活动互动性极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均形成交互:不仅他人(老师、学生)可以评议,写作者同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实现多向、多回合的交互。根据评议结果和读写要求,师生共同推选佳作,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长时间的展示。在这样的评议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变得“隐形化”,大部分处于“后台”的位置。教师首先要负责制定目标、利用反馈衡量目标完成情况,对不足部分作出补偿,然后制定新目标……周而复始,循序渐进(提出目标、策划步骤、处理反馈、调节诸多要素间的关系等);在网络环境下的动态教学流程中,教师则充分利用“课堂”这一现实空间,借助网络平台,分步骤渐次完成语文阅读与写作学习的各种导引。学生开展网络学习的同时,教师则通过教师端的网络监控系统不断跟踪每个学生的进程,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教师亦获得更多的机会,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投入更多精力观察、分析、诊断学情,随时调整教学走向,而这在传统课堂上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平台具有“效果放大器”的功效,使教学凸显了学生主体性,有助于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总之,网络平台将教学活动的空间,从物理的课堂拓展到虚拟的空间,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只靠一本教材、单篇教学为主的学习模式,教与学的关系、评价方式都产生了质的改变。对网络平台记录的各种大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而对教与学双方面形成科学诊断与指导,这也已经不是空话。而这一切的改变,都彰显了科技的推动力量。(下)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初中正高级语文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