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6日 星期二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资源保护研究取得多项进展
□ 李 梅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北半球气候调节器”“亚洲水塔”。这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高寒缺氧、气候条件严酷,大多数地方不宜人类长期居住。但却是地学、生物学、气候学等多学科的理想天然实验室。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徐增让科研团队在青藏高原地区,持续开展高寒生态脆弱区特色资源利用及生态保护的实证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是野牦牛、藏羚羊、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由于这里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十分贫乏,当地居民历来将畜粪作为主要生活能源,畜粪燃用已深深融入了牧民生活及藏族文化。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燃烧牛粪可能造成生态风险。天然草场存在一个草料-家畜-畜粪-土壤-草料的物质循环过程。若将大多数畜粪燃烧,会影响土壤的养分补充,进而影响草地物质循环过程。

    依托“藏北牧区畜粪能源利用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项目,该团队开展了畜粪燃用对草地碳循环的影响研究。他们发现,藏北牧区60%~80%牦牛粪被捡拾燃烧,长期、大量地把畜粪移出草地生态系统致使土壤碳汇、草地初级生产力下降;与自然降解相比,畜粪燃用加速了碳排放,削弱了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相关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杂志封面文章。此外,他们还提出高寒生态脆弱区要扬长避短,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畜粪等传统生物质;减少畜粪燃用、增加畜粪还田,促进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生产等建议。

    羌塘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是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的代表,是野生有蹄类和多种大型食肉动物的天堂。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态资产、生态补偿及生态文明科技贡献核算理论、技术体系与应用示范”项目,开展了羌塘高原的自然资源保护与人地关系研究。他们发现人类活动影响由保护区外向保护区内渗透,人类活动导致野生动物生境及迁徙活动受到影响,同时野生动物肇事增多,人类生存面临挑战。为推动人兽和谐相处,他们提出人与野生动物适度分离、野生动物资源适度利用、特色产业适度发展等建议。已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对地方的生态移民、草场围栏调整等产生较大影响。“藏北高原游牧民定居引起的畜群行为变化及资源环境效应”等项目的部分成果已被《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引用。

    自然资源里,一类是具有直接经济价值,如煤炭、森林等,可以用来发展相关的煤炭产业、森工产业等。另一类资源,如野生动物等,目前并不具备直接的经济价值,其存在具有重要的遗传、生态以及文化价值,它们的存亡,关乎生物链的完整、生态系统的平衡、遗传资源的延续等。

    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该团队始终从资源利用过程和生态系统影响着手,探索高效、环境友好的资源利用途径。青藏高原的资源利用与人地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中,监测动态、预测趋势、预警调控等还有很多探索空间。今后,他们将在放牧生态学理论指导下,采用高分遥感、无人机航测、动物示踪技术,搭建畜群、野生动物行为动态监测平台,实现系统关键数据实时获取,多源数据集成分析,支撑智能畜牧业、自然保护协调持续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