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思维
中国自古有“人善被欺,马善被骑”的说法,那意思就是说,做人不能太善良,否则会被欺负。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现实中的许多事儿也印证了这种说法。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近视的认识,从长期看,日久见人心,行善自有天佑!
中国历来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说法。所谓报应,虽然是宗教的用语,其实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互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即使是简单的人际交往层面,谁也不会跟恶人有真正的交情。那些恶人看起来风光一时,其实,大家是在虚与委蛇,背后不知道有多憎恨他。中国历史上有个《周处杀蛟》的故事,说得就是这种情况。不过,故事中的主人公很快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而把自己的能耐用到了正处,结果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也成就了美名。
刘备在去世前留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告诫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这既是刘备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立身处世甚至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熟读《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武不如关公,谋不如诸葛亮,能不如赵云,但却能三分天下有其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为善、有德。
“行善自有天佑”不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天道,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法则。正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鄙人自小爱看武打小说,其中的主角往往都是因为心底善良而有一些不同寻常的际遇,如《倚天屠龙》的张无忌,《笑傲江湖》的令狐冲,《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当然,小说本是作者的心声,但世道无外乎人心,从长远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按人心的预期发展的。
正如明朝憨山所咏:“善似轻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所以,做人还是要以善为本,这样,你可以活得轻松,活得坦然。
从科学的角度看,世界是由知识、信息、能量、物质等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的流动就构成了世界的变化,而世界的变化也会促使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和流动。凡是系统就有输入输出,一般情况下,输入正能量就会产生正能量,也就输出正能量;人与人之间输入恶就会产生恶,输入善就会输出善。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走在大街上,对谁都怒目横对,别人要么就远离你,要么就会问你什么地方得罪你了,说不好就会拳脚相向。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无非是信息的沟通,这种信息包括语言、表情、行动,当你这些要素承载的是善良的愿望和信息时,收回来的信息也一定会是善意的,至少是非暴力的。从善如流,你身边集聚的资源也就越多,干事业也就有了成功的社会基础。正所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第十三章)。
可见,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使是有助于进步的批评,也有善意的批评和恶意的攻击。善意的批评就会释放出善意,被批评的人也会乐于接受,并表示感激;而恶意的批评就会是带有攻击色彩,被批评的人表面服从、接受,实际上在心里是抵触的,不仅达不到帮助人的目的,批评方可能会收获憎恨、记恨,这种憎恨迟早会回到自身。这也就是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所以,世间的道理都是相互通联的,有些科学的规律、原理、道理,不仅仅是适用于自然界,同样适合于人类社会;不仅仅适合于物质世界,同样适应于精神世界。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