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4日 星期五
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出现了消费降级,有两大标志性指标,一是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是否跑赢了同期物价上涨水平,二是吉芬商品是否出现。
2019年,中国能走出消费降级吗?
□ 房汉廷

    2018年12月20日,消费降级当选为2018年度十大新词语;2019年,“消费降级”还会继续“走红”吗?

    其实,要准确理解和判断这个命题,还得先从“消费升级”说起。自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大幕之始,一直以来都是“消费升级”,国民生活水平也是先后从贫困饥饿、温饱、小康乃至全面小康一路升级而来。由此可见,消费升级通常就是指消费结构的升级,包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通俗地讲,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如骑自行车的换成了小汽车,吃路边店的换成了吃酒楼,住棚户区的买上了楼房。

    与消费升级相比,消费降级则是指消费结构的降级和消费层次的下降。如吃有机食品的改成了绿色食品,穿天然纤维的改成了人造纤维,住别墅的改成了公寓,用苹果手机的改成了小米手机,开汽车上班的改成了乘公交。

    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出现了消费降级,有两大标志性指标。一是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是否跑赢了同期物价上涨水平。当居民平均收入增长低于物价上涨率时,意味着消费能力的绝对下降,为维持生计,只能压缩某些非刚性开支。比如原计划的全家出国休假,只好改成了国内旅游等。从已公布的2018年的初步数据看,中国境内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很多阶层的居民收入水平还出现了绝对下降,而各类消费品价格并没有同步下降,基本可以判定总体上的消费降级是成立的。

    二是吉芬商品是否出现。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在研究消费市场时,发现了一些特殊商品,这些商品在经济不景气,总体消费水平下降的时候,居然逆市而行,消费者居然“买涨不买落,买贵不买贱”。后来人们把这类商品命名为吉芬物品(Giffen goods)。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平常只是穷人购买的低价商品,如食品中的土豆,出行中的自行车等,但由于整体消费水平下降,一些较富裕的家庭也只好大量购买低价商品,其结果就造成了这种低价商品不但没降价,反倒因需求扩大而涨价。从中国2018年的消费现象看,网络平台拼多多的走红、榨菜量价齐升以及方便面的热销,老干妈的火热,似乎都印证中国出现了“吉芬商品”。

    中国是否已经形成了普遍消费降级现象,官媒调研结果与大量民众感受存在很大差异。官媒的调查结论是不存在“消费降级”,核心理由是“服务消费”比重已占到消费总量的50%以上,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消费还在持续增长,而民众感受则完全相反,他们为保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的超刚性支出,不得不压缩吃、穿、行、用的开支,一些原来的中产阶层快速地降级为低收入阶层,社会甚至用“伪中产”来指代这些消费降级者。

    当然,居民消费究竟是在“降级”还是在“升级”,中央已经作出了结论。如: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的循环动力持续增强,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为遏制消费降级的蔓延,国家已从多项政策入手,其中最直接的是新个税法的实施,通过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重拾升级之路。从2018年10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已从3500元调整到5000元;从2019年1月1日新个税法全面实施后,还将进一步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

    至于2019年中国能否真正走出消费降级泥沼,单一的个税政策调整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看国家整体经济增长表现,以及居民在新创造财富中所占的份额。经济增长乏力,居民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就难以维持;收入分配结构不调整,国富民穷状况不改观,居民消费能力同样难以提升。因此,我对2019年的消费升级趋势是不乐观的,消费降级趋势的持续还是存在相当大的概率的,“苦日子”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要严峻得多。

    (作者系科技日报社副社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发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