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4日 星期五
听起来像是童话的审美进化论
□ 尹传红

    科学随想

    一些生物为什么会演化出那些没有其他明显可见用途的奇怪特征和许多匪夷所思的行为?动物中大多数与性有关的美竟然都是共同进化的结果,并促成了自然界中美的多样性的激增?动物主观体验的演变和认知选择驱动的进化过程,真的对“审美进化”有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吗?

    类似这些同样奇怪的问题,都可以在耶鲁大学教授理查德·普鲁姆所著《美的进化》一书中找到答案。

    整整一年前,本报曾报道这本以探讨审美进化机制为主旨的新著跻身《纽约时报》2017年十佳图书之列,成为该年度唯一入选的科学著作。随后,本栏接连刊发两篇文章,《另类的“适者生存”》(2018.1.12)和《大自然,有意思!》(2018.1.19),围绕该书所涉话题梳理了相关历史,并且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巧的是,此书中译本的出版者(中信出版社)邀人撰写印在封底的“推荐语”时,歪打正着地问询到我,让我借此机会得以提前大饱眼福。我的“读后感”最后浓缩成这样一段话:

    理查德·普鲁姆教授在《美的进化》一书中,深刻阐释了达尔文进化思想的一个长期被漠视的理论,亦即进化的另一个重要机制——在为适应环境而发生的进化之外基于择偶偏好的性选择。他的探索和发现为我们重新思考生物进化的方向、理解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物学视角。这也是该书引人瞩目、别有意味的一大看点。

    普鲁姆为他的新著写了一篇很长的引言,深情回望了一个打小就痴迷于观鸟的愣小子,如何成长为一名进化生物学家。而他那看似单调繁复的“观鸟”所回报于他的,远不止于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愉悦。上大学期间他就发现,进化生物学中有很多他最感兴趣的鸟类外形的相关知识,包括鸟类惊人的多样性和无穷无尽的微妙差异。进化论还解释了上万种鸟类是如何演变成它们今天的外形的。

    更关键的是,普鲁姆发现自己对于鸟类的所有观察和认知,都在为他的一个更宏大的知识项目奠定基础,那就是毕生致力于鸟类进化的科学研究,以及由此而收获的重要见解。在研究这些课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意外的转折,引领他走向一些他之前从未想到的研究课题;有时,不同的研究项目之间可能还存在完全出人意料的关联。

    尤其是,近几年普鲁姆逐渐意识到他的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关涉一个很大的问题——美的进化。这里所说的“美”并不是我们眼中的美,确切地说,那是鸟类自身对美的认识。与之关联的问题是:鸟类的社会决策和配偶选择是如何推动鸟类进化出如此多种多样的外形的。

    听起来像是童话?普鲁姆十分肯定地告诉我们,在多种多样的群居环境中,鸟类会互相观察,并评估自己的观察结果,然后做出社会决策,这些都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它们会选择与哪些鸟成群结伴,喂养哪一只幼鸟,以及是否要孵化某一窝鸟蛋。当然,鸟类做出的最重要的社会决策是与谁交配。总之,鸟类利用自身对特定羽毛、颜色、鸣叫和炫耀行为的偏好来选择它们的伴侣,从而推动了与性有关的装饰器官的进化。

    不难想象,触碰诸如动物欲望的主观体验这类或许根本无法衡量和量化的“研究”,是不讨巧的。普鲁姆在审美进化方面的观点与进化生物学的主流思想实则背道而驰。可他就是这么任性和另类。他相信主观体验的概念对于理解进化,从而对自然界做出准确的科学解释,是至关重要的。他的这本书,实际上讲的是美和欲望的自然进化过程。不该忘记的另外一个史实是:审美进化论其实最初由达尔文提出并倡导,而且在当时曾饱受指责。普鲁姆声言自己也“已经习惯了它在进化生物学领域的边缘地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