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课由启蒙性课程转变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小学阶段需要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并且每周至少一课时,并于去年秋季开始执行。于是,如何更好地开展科学课,如何让更多孩子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成了讨论的话题。
科学家上网课 推进科学课发展新思路
□ 科普时报记者 李 苹
郑永春直播课程截图
安徽省金寨县仙花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在学习太空地图

    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行星科学家郑永春与猿辅导一起推出了一套系列天文科普课,用4节直播网课为小学生们讲授月球、火星、太阳系和宇宙、黑洞相关的天文知识,同时展现了我国在探月、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探索,课程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小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还有不少公立学校的老师也报名听讲“取经”。

    直播课上,小学生们不但跟随科学家学习了专业的天文知识,还通过语音连麦提问科学家,直接获得专业、权威的问题解答。为了能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专业、深奥的天文名词和宇宙现象,这套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专门的设计,加上郑永春浅显易懂的讲述,配合大量动画、视频演示,让很多家长也饶有趣味的陪着孩子一起听讲。

    课后,很多学生留言说,“还是第一次跟科学家这么近距离的交流”“听了课,感觉宇宙也是可以被人类认知的,探索宇宙原来是这么有趣的事情。” 一位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公立小学的科学老师也表示,“郑永春老师的课很生动。”

    “用网课的形式给全国的小学生讲天文我也是第一次尝试。”郑永春从2004年开始致力于天文科普。为此,美国天文学会将卡尔 ·萨根奖授予了他,表彰他在天文科普领域的突出贡献,他也成为获得这一奖项的首位华人。

    “当你坐在屏幕前,听到来自新疆巴州的小朋友问你地球会不会爆炸,那种感觉是很兴奋的。”郑永春表示,“这节课上,还回答了来自江西九江、宁夏银川、江苏镇江、广东东莞、北京海淀同学们的提问。全国各地的孩子聚在一起听你讲课,这不仅仅使知识传播有了更大范围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你还能深刻感受到不同地区孩子们对于未知科学的渴求,对于神秘宇宙的好奇,这也让我觉得科学课、科普课应该在更大范围上开展、推进。”

    而上好青少年科学课的难点在于,不仅要求主讲老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还需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话来讲述、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对于师资的高要求成了部分地区科学课难以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而科学家的积极参加使这一问题有了解决路径,不仅为教学内容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性支撑,也使偏远地区的孩子有了近距离接触科学家的机会。

    猿辅导相关方负责人表示,科学家们的时间很宝贵,他们都是利用科研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来进行科普传播,现在有了科技的助推,实际上,也让科学家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有了更高的效率。

    这次直播课后,郑永春受邀带领猿辅导的工作人员一起前往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开展科普教育扶贫活动。与当地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并为孩子们带去了太空地图作为礼物,以此鼓励每个孩子拥有探索宇宙的梦想;同时,也听取了当地学校对于科普网课的意见和反馈。

    当地老师在交流中表示,学校的科学课课时增加后,很多时候科学课往往只能由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在科学课的上课技巧和内容专业性上确实需要更多外部的专业指导和支持。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次天文科普网课也为当地学校科学课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老师们也可以通过在线听讲观摩,一方面补充、增强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授课技巧上汲取更多的专家经验。

    郑永春表示,科学课的意义不仅关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而且让更多青少年们走进科学课堂,还影响着未来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而做好科普传播也是每个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科学家应该推动科学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借助科技和网络手段,让科学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