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8日 星期五
9月13日,中国绿化基金会宣布,正式启动“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暨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这是我国开展“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合作的重要抓手。
“沙漠守护神”胡杨林

    □ 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享有“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之美誉的胡杨,千百年来,毅然守护在边关大漠,守望着风沙,被人们称为“沙漠守护神”。

    由于胡杨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特有树种,因此,构成了丝绸之路沿途高大壮观的绿洲森林景观和生态屏障,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稳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丝路”沿线国家、地区,胡杨林正面临着严重退化的现状。修复绿洲胡杨,守护丝路文明,迫在眉睫。

    历史上,胡杨与丝绸之路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起源于西汉的丝绸之路,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中亚和西亚国家而到达地中海,罗马是终点,全长6640千米。而胡杨分布区曾是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一度辉煌的绿洲地区。

    在古代,胡杨用途广泛。木材可盖房和制作各种船只、家具、农具和乐器等,叶子是畜牧养殖的重要食物来源,枝干为过冬的主要薪柴来源。

    “阻挡风沙侵入”。这是胡杨林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为荒漠绿洲撑起天然生态屏障,还创造了适宜的绿洲气候和形成的肥沃土壤。

    同时,作为荒漠河岸林,胡杨还具有保护河岸、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流失,稳定河床作用,且还是“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不仅如此,成年大树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楼兰道”、尼雅等古国文明的消失,从反面说明了胡杨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对现代“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警示作用。

    许多学者认为,绿洲古国文明的消失,与胡杨的乱砍滥伐有很大关系。

    胡杨全身都是宝,木可成材,历千年而不朽,是上等的建筑和家具用材。叶为上好饲料,绿叶、枯叶以及幼嫩的枝梢,均可使用。胡杨碱既可以入药,也可以作为工业原料、配料等。此外,胡杨的木纤维质量最好,更是上好的造纸原料。

    胡杨林对荒漠绿洲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服务价值。林业部门研究发现,以新疆和田河流域胡杨林生态价值估算为例,面积为3.184万公顷的天然胡杨林,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为6.72亿元/年,约为整个和田地区全年GNP(国民生产总值)的19%。

    来自中国绿化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全球胡杨林面积约为64.8万公顷,最大的胡杨天然林集中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在我国,胡杨的分布与古丝绸之路路线完全契合。胡杨沿着我国“丝绸之路”西去的咽喉——河西走廊开始分布,至敦煌,西出阳关,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直至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

    目前,我国胡杨林面积有39.5万公顷,约占全球胡杨林总面积的61%,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青海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这5个省份。

    “中国是胡杨第一大国,在胡杨林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开发利用方面具有值得推广的技术和案例。”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陈述贤表示,对于陆上“丝路”国家相对严峻的胡杨生态现状和薄弱的保护和修复能力,中国应主动提出胡杨林生态修复合作构想,加强胡杨林保护和修复。

    陈述贤介绍说,推进“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合作,一方面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区域生态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走出生态、经济与民生平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有助于打造国际合作新亮点,与“丝路”沿线国家建立合作机制,为他们提供胡杨林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援助。

    据了解,此次启动的“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曾经有胡杨分布的或适合胡杨树生长的重要地区和城市,建立若干胡杨林生态修复示范点,并以点带线,对“一带一路”经济廊道中的重要通道开展胡杨林等抗干旱树种进行生态修复和防护带建设,最终建成中国西北“丝路核心区”“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3 条“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带。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