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8日 星期五
水族界一大嘴 口中孵卵的好爸爸
□ 罗腾达

    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热带海域,我们可以见到这样一些鱼类——它们头大、嘴大、眼大,在沙地或碎石堆中挖出垂直的隧道,自己藏匿其间,只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警觉地观察周围的一切。

    这是后颌,后颌科鱼类的总称。在水族界,它们常常被错误地称作“虾虎”,但二者关系甚远,甚至连系都不同——后颌属于棘鳍类鲹形系附卵亚系下的鳚形目,而虾虎则属于棘鳍类虾虎鱼系下的虾虎鱼目。二者的分化,距今已有1亿多年。

    后颌不是,尽管它名字里带了个“”字。属于真鲈形系形目,是丑陋的大胖子,有的还能发电(星属和大西洋)。埋在沙子里,大口一张能吃下和它一样长的大鱼,还长着一张雷公脸,与可爱毫不相干。

    后颌平时都居住在沙质海底或碎石之中,它们在水底打出垂直的洞穴以供自己居住。野生的后颌很少水平游动,它们在离开洞穴时,也都是垂直游动,依靠胸鳍的高速扇动悬停在离洞口不远的水层之中。它们很少远离洞穴,这样一旦出现情况就能迅速溜回洞中躲避。

    后颌头大、嘴大,口裂远伸越眼后缘下方,因此叫“后颌”,英文名“Jawfish”即来源于此。后颌在挖掘时,会用大嘴含住沙子,把它们带到洞外吐出。相互争斗时,后颌也会向彼此吐沙子。当然,后颌还有一些其他的威慑手段,比如它们会张开大嘴冲撞对手,但也造不成什么伤害——那张嘴本来就没有什么咬合力,也不能大幅度张开,内部又都是一些小牙,也就看起来凶罢了。在自然条件下,后颌吃的基本都是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大嘴可以像渔网一样帮助它们一次兜住大量食物,而不用费力去一只一只地捕捉。

    后颌的大嘴还有其他用处。它们是口孵鱼类,受精卵由雄性代为孵化。雄性会将卵块含在嘴里随身携带,期间不吃不喝,直到幼鱼降生。后颌的口孵与大多数鱼类不同,而类似于一些天竺鲷。这两类鱼的卵块很大,雄性只能含住卵块的后半部分,而剩余的就暴露在水中;而其他大多数口孵鱼类,如慈鲷和搏鱼属的鱼,都将卵严严实实掩在嘴中,几乎杜绝了除了水流以外的一切外界接触。

    后颌属,是后颌科第一大属。目前,后颌属已经包含68个物种,并且这一数量仍在逐年攀升。后颌属物种在全世界的热带海域都能见到。后颌科还有另外两个鲜为人知的属:斜棘属与剑尾后颌属。这两个属的成员不多,而且分布狭窄:斜棘属有12种,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剑尾后颌属有4种,分布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

    虽然坐拥84个物种,但后颌在我国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在国内的渔获中,后颌几乎不会出现,大概是因为它的生境没有什么重要的经济鱼类。平常到海边采集,也无法获得后颌,那里的水对于后颌来说太浅了。不过,后颌科有4个物种作为观赏鱼,在国内的水族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们是西大西洋的黄头后颌、印度-太平洋的伦氏后颌、印度-太平洋的枭后颌以及东太平洋的罗氏后颌,对应的商品名分别是美国大帆鸳鸯或小白兔虾虎、黄金大嘴虾虎、大头虾虎,以及蓝宝石虾虎或蓝点大头虾虎。这4种都是小型的后颌。后颌科另有一些比较大的物种,如英文名直接被称作Giant Jawfish(巨型后颌)的状体后颌,它的最大体长可达51厘米,相当庞大,但颜色灰暗,外貌上并无独特之处,大概是无缘水族贸易的。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供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