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现场 周昭德 摄 |
□ 江世亮
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协、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和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承办的“加强作品评论 繁荣科普原创——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8月22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叶永烈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科普科幻作家,上世纪60年代初起至80年代,叶先生创作了大量科普、科幻作品,其中相当部分是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其作品影响了几代人。2017年8月,总字数达1400万字的28卷本的《叶永烈科普全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被中国科普界视为一件盛事。主办方对本次研讨会酝酿已久,希望通过对叶先生科普创作特色、风格作一定深度的探讨,来推动科普评论,繁荣国内科普原创。这也是继前年和去年先后召开的卞毓麟、杨秉辉科普创作特色研讨会基础上的又一次以科普名家作品为对象的研讨会。
叶永烈先生夫妇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颜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梁兆正、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杨焕明、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卞毓麟、杨秉辉,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以及来自苏、浙、皖三省的科普作协代表及数十位科普界人士参会。
叶永烈作品是有待采掘的一座富矿
颜实在代表中国科普所致辞时认为,这次研讨会不仅是对叶先生从事科普创作的总结和研讨,也是对当今新态势、新挑战、新机遇下科普创作如何发展作深入交流的一个契机。颜实特别提到,叶永烈先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创始者之一,1978年加入中国科普作协,在科普作协会员编号是170号,也是最早的一批会员,他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荣誉理事,叶先生于1958年开始走上科普创作之路,迄今有60个年头。他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等科学文艺作品,达1000多万字,与众多老一辈科普作家一道,共同打下了新中国科普创作事业的根基。
颜实强调,繁荣科普创作的首要之需是对前人的创作经验作出总结,叶先生的作品是今天科普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一座富矿,值得后来者不断深挖与研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次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只是一个开端,也期待以此带动更大范围的对经典科普作品的学习与评论,中国科普研究所以及所辖的《科普创作》杂志真诚希望共同推动科普创作事业步入鲜花盛开的新时代。
梁兆正在代表上海市科协致辞时认为,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科普作品的叶先生不仅是广大少儿的科学导师,时代的文化精英,同时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荣耀。梁兆正提出,科普工作是科协组织的基本工作之一,而加强科普原创推动科普评论又是科普工作的核心任务。从上海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各类科普创作的总量不少,也不时在全国科普进步奖评选中有获奖的科普佳作,但有启迪性、引导性的原创精品力作还是太少。
在叶永烈、卞毓麟、杨秉辉等老一辈科普名家后,上海新生代有影响的科普作家还是很少。也是抱着这样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上海市科协近年来正在探索鼓励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投入到原创科普作品的创作中,同时也在探索发挥各类科普社团、机构的作用,务实推进上海科普原创工作。
杨焕明院士在致辞时以“钦佩、尊敬、楷模”等几个关键词表达了一个科学家对一位科普名家的尊崇之情。杨院士说刚才有不止一位嘉宾提到叶先生是以一己之力树起了中国科普的一座丰碑。他认为,这个一己之力也值得我们这代人反思。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社会应该为这些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提供应有的条件和服务,否则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杨院士说,认真总结叶先生的成功之路、成功之道不仅对于科普创作,而且对我们各行各业希望做出真正创新的工作都有借鉴和启迪:“科学最好也只是种子,我们要看到它落土,看到它发芽,看到它长大、开花结果,这才是我们大家的任务”。
希望叶永烈现象不是昙花一现,而能持久绽放
在叶永烈先生主题发言后,卞毓麟、刘周远、吴岩等作了研讨发言。卞毓麟从叶先生自称的“自己只是个码字匠而已”这句话引出说,依我看来,能够“一辈子只做个码字匠”,必不可少者有三:一是一辈子勤奋劳作,叶先生作品的体量本身已足以说明问题。二是一辈子勤于思考,方能年年岁岁思如泉涌,永不枯竭。三是一辈子锤练的表达能力,没有如此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根本不可能写得又快又好。这里还有一个令人信服的佐证,那就是多年来叶先生竟然有多达35篇文章,被选入了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能够兼备这三者的“码字匠”,当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热爱读者的人,一个有着强烈追求和责任感的人,一个值得尊敬和效法的人。
《叶永烈科普全集》的主要出版单位代表、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刘周远在发言中提到叶先生作为一个科普大家,科普态度非常严谨,求真务实。
叶永烈先生曾经这样评述自己的创作人生:“我不属于因一部作品一炮而红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如同一堆干草,火势很猛,但是很快就熄灭了,我属于煤球炉式的作家,点火之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很长时间。我从11岁开始,11岁点起文学之火,一直持续燃烧到60年后的今天”。叶永烈先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才华,犹如浩瀚的黄埔江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们叹为观止。
江苏省科普作协代表夏军、浙江省科普作协代表赵宏洲、安徽省科普作协代表杨多文在发言中除对叶先生表达敬意外,还就如何利用好科普作协组织的作用,把长三角的优势学术资源动用起来,以期能多产生几个“叶永烈”,将来形成多个叶永烈团队做了探讨并提出若干务实的建议,希望叶永烈现象不是昙花一现,而能持久绽放,把我们的科普创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到底应该怎样来评价叶永烈作品的价值
嘉宾发言的最后一位是从12岁起就与叶先生有过书信交流、如今在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专门从事科幻创作及其理论研究的吴岩先生。吴岩认为,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讲到科普,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叶永烈,在很多人脑子里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换的;一说起科幻,也是叶永烈。当然现在换成说刘慈欣了。所以,如果某个人是可以代表一个行业(领域)的话,那就不只是作品多、写作快的问题,一定还有更深的东西在里面。
在吴岩看来,要能成为一个行业的代言人,大致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耐:第一,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要跟时代非常契合,并对时代有所超越。叶先生的很多科幻作品在当时看是不可接受的,但在今天看却是顺理成章的。第二,他的作品通过想象力的张扬,直接对中国的应试教育方式产生了某种对抗。所以他既需要有逻辑思维,又需要有想象思维。学校教育永远以逻辑思维为核心,从哪里得到这种想象的东西?是科幻文学提供了这些东西。第三,社会责任感。叶先生不断改进他的创作,跟新的时代互动。比如他很早就引进意识流写法,包括各种各样新的写法、新的题材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充分体现。
研讨会的自由发言阶段,先后交流的有丁子承、姚利芬、周舜培、王卫英、何鑫、项先尧、朱盛镭、杨秉辉等嘉宾。
上海市科普作协名誉理事长、原中山医院院长杨秉辉在发言时说,叶先生讲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码字匠,他说他是把他的精力和生命都码在文字里面去了,这是社会的责任。叶先生不管是科普文章还是涉及社会人物、政治人物,都表现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我们更要宣传和学习的是叶先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矢志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