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讯 2018年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年会分论坛“科普阅读与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于8月18日上午在重庆圆满举办。分论坛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承办,共有7位长期从事科普科幻教育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参加了分享与交流。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原畅谈了他在古生物科普创作方面的一些体会。他说,古生物学是一门非常适合做科普的学科:作为古生物学研究载体的化石既触手可及、生动形象,又年代久远、充满神秘。这其中蕴含着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存留了众多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那些远古的生物最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他建议,面向孩子们的科普要尽量讲故事,比如,讲科学发现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科学研究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郑永春与大家分享了《太空地图》系列图书的创作体会。该书以模拟未来太空旅行的叙述形式,由作者化身的“火星叔叔”做向导,带领青少年乘坐载人飞船,从地球出发,途经月球、火星、太阳、太阳系、银河系等多个“景点”。郑永春饱含深情地说:“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孩子们的书桌旁和中小学教室里,挂上一张太空地图,让他们‘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胸怀宇宙’。我相信,从小看着太空地图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比其他的孩子拥有更加远大的理想,更强的人类责任感。”
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李佩宁着重介绍了美国中小学 STEM 教育中的科学阅读情况。他指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已经出现不少可见的变化,如中高考试卷中,文字量在逐年增加;中小学正在从分学科走向跨学科教育;阅读从文学阅读走向信息类文本;而STEM教育经历了STEAM阶段,正在走向STREAM(R,指reading,即阅读)。李佩宁认为,阅读是STEM的基础,写作是STEM的产出;科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科学的正确认知和素养;通过科学阅读可以为课程设计提供“脚手架”,促进学校均衡阅读阅读,促进学生高阶思维技能的发展。
北京景山学校周群老师致力于中小学科幻科普阅读的推广。她提出,科幻教育应建立由内而外的三级阅读体系:核心层为科幻原典(科幻小说、影视作品等);中间层为科学类书籍、前沿科技的时文等;外层为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书籍。在她看来,抓住科幻作品的阅读这个龙头,青少年科学想象力的培养就不是一句空话。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科幻作品本身所构建的想象世界,这正是科学想象力的培养;而科幻作品能够起到激发兴趣,提供想象路径的作用,同时为学生开展创作时提供范本。她认为,科幻阅读课程乃至跨学科科幻教育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幻与科普作家和一线老师共同推进。
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头小学邓玉琳老师、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以及北京朝阳教研中心科研员舒芳老师,以及科普时报总编辑尹传红也做了有关科学阅读的专题报告。(三位老师发言的主旨内容详见8月17日科普时报第8版。)
论坛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高宏斌和北京景山学校周群老师主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专程到会。陈玲秘书长表示,中国科普作协将进一步与中小学一线老师展开更多的合作,共同推进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