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趣潭
2018年8月8日,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揭晓了本年度的狄拉克奖得主,美囯麻省理工学院华裔教授文小刚的名字赫然在列。
该奖项于1985年为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设立,每年颁发给理论物理和数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8月8日是狄拉克的生日,宣布奖项就设在这一天,这是一个好日子。
我们知道,20世纪头30年的物理学革命,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大科学理论,开启了20世纪整整一百年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相对论的创立者是爱因斯坦(1879-1955),他在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相当关系式,时年26岁。量子力学的创立者是狄拉克(1902-1984),他在1928年奠定了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狄拉克方程式,其时也是26岁。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文小刚是第三位华裔狄拉克奖得主。此前两位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李雅达(祖籍香港,2005年获奖)和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张首晟(祖籍江苏,2012年获奖)。
狄拉克奖不授予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得主。然而,一些狄拉克奖得主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比如1999年诺奖得主Martinus Veltman、2004年诺奖得主David Gross和Frank Wilczek、2008年诺奖得主南部阳一郎等。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的主角文小刚。1961年11月文小刚出生于西安,从小就对物理、数学感兴趣。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很多同事经常给他出趣味数学题,口算心算不用纸笔。文小刚曾经这样回忆道:
“那时正是“文革”时期,学校里学不到什么东西,放学以后有大量的时间,我就在家和小朋友一起砸电池或其他一切能砸的东西,还做火药、修自行车、做模型飞机、装收音机、做稳压电源,还有蒸馒头等等。那时科学方面的书非常非常少。只有《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小实验》《怎样组装晶体管收音机》和《赤脚医生手册》。我想当时喜欢科学的学生都读过这些书。那时对什么东西都好奇,好奇的结果就是把它砸开来,看看里头有什么。我的很多灵感来源于自己的胡思乱想,来源于捣鼓来捣鼓去,来源于砸开来看看。”
文小刚于1977年从西安市四十八中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低温凝聚态物理。1981年9月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招生考试(CUSPEA)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Edward Witten学习超弦理论,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经过博士后训练后,他于1991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助理教授。1995年被提升为副教授。他曾荣获海外华人物理学协会1994年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和1992至1997年的斯洛恩奖。现任麻省理工物理系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文小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凝聚态物理,主要从事量子霍尔液体、高温超导、拓扑序/量子序及新的物质态方面的研究。
2017年,文小刚荣获美国物理学会Buckley奖,这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他获奖的工作是“拓扑序理论和它在众多物理系统中的应用”。早在1989年,文小刚首次引入了“拓扑序”概念,近30年来一直发展拓扑序理论。
2018年5月文小刚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当记者问到文小刚从事科研的心得时,他说:
“主要的心得有两个。一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天马行空般地自由奔驰。我觉得做物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猜测和想象的能力,就是要敢于“瞎捣鼓”。比如给你一个死机的电脑,你要能捣鼓来捣鼓去,把电脑修好。即使修不好也能学很多新东西。
另一个是要做最小的有意义的题目。当你把一个有意义的小题目深入地做进去以后,常常会发现它其实很大。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一开始就想做大题目的话,可能什么都做不动。总结一下就是:大方向、小脚步。只要大方向明确,小脚步慢慢走,总能走得很远。如果没有大方向,就只能像醉汉一样乱走,这时即使走得快也走不远。”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