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左)与泰瑞·毕森合影 |
这回参加首届亚太科幻大会,几十场讲座分别谈论科幻写作、未来城市、AI与教育、科幻影视国际化、亚洲科幻合作、下一次太空热潮、未来的艺术、想象力产业、国际出版实务、游戏与科幻……这样大规模的科幻活动,令人叹为观止,听说估计卖一千张票,最后两千张全部扫光。
未来城市的议题中,看到台上字幕打出“Terry Bisson”名字,让我想起原来是经典科幻《熊发现了火》作者泰瑞·毕森就在台上,给我莫大惊喜,会后与他合影。毕森这篇作品曾经囊括科幻雨果奖和星云奖、轨迹奖,多年来我多次向科幻爱好者推介,为此写了一篇《好科幻长什么样子》。当讨论到未来城市时,毕森认为,不论怎样,城市一定会存在下去,甚至到未来两千年。但俄罗斯作家康格诺夫却持相反意见。我还是认同毕森说法,康格诺夫也许没想到人是群居动物,心理上和客观需求都需要互利以求生存,而且人活着最基本的需要是水,除非像刘慈欣小说中的脱水人,那时人类变成非人类了。
亚太科幻大会,是由年轻活泼的姬少婷创办的未来事务局举办的。五年前还像小女孩样子的她,自称小姬来到台湾旅游,发了电邮给我,几小时之内我召集了台北几位科幻朋友有了一次开心聚会。没想到现在是统领二十几位员工的局长CEO。大陆近年的科幻产业,奇迹般的翻转:潘海天、吴霜热情招呼我,他俩都从事相关行业;曾经与我通过千封信的郑军,在重庆也成立了科技文化网;这回我也看到了1992年和吴岩一起来北京旅店看我的星河,他是专职的科幻作家;儿文作家杨鹏在美国也有事业,出版不同的儿少语文图书,他和刘慈欣一样列入作家榜。
杨枫女士主持《科幻作家求生指南》座谈,她曾担任《科幻世界》编辑,现在是成都八光分文化公司执行长,她坚定认为科幻涵盖影视和网络传播。谈起科幻写作,我呼应了陈虹羽说法,我也是从传统文学摸索到科幻这边的,当时还没有科幻这个名词,从事科幻写作最好先训练小说写作技巧。
被问到令我惊奇感动的科幻故事,我分享如下:
外星人来地球的两种情况,第一批外星人留下一份文件,人们研究之后发现是治疗癌症秘方,是来帮助人类的,大家惊呼感动;第二批外星人同样留下文件,经过科学家解读,是一份食谱,记载怎样猎杀人类烹调成美味佳肴,吓得大家发抖。
我自己写过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未来人类在月球建立了城市叫嫦娥城,到了中秋节,嫦娥城的人也在吃月饼赏地球。
倪匡短篇小说《标本》写到外星人抓到一阴一阳生物标本带回星球,当局严重警告,生人勿近,最后将标本封锁,写上“最危险的生物:人”。
波兰作家雷姆,几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有深厚的哲学素养,看不惯好莱坞和美国科幻,他的《索纳力星》讲的是外星太空站人员一个个自杀,地球派出科学家前往调查,原来是外星海洋产生了意识,会反映宇航员内心而复制出具体人物,宇航员过去难免有遭遇人生阴暗面,或做过亏心事,于是死去的人活生生出现眼前;作者描绘的超现实事物达到惊人的合理度,这部经典小说也两度改拍电影,好莱坞可能从这个点子衍生出宇宙飞船闹鬼的《撕裂地平线》。
德国作家薛庆畅销小说《群》讲大海有了智慧,开始攻击人类,有着相关科幻元素。
《华氏四五一度》作者布雷德伯瑞,有一个小短篇讲到宇航员失事,从大气层坠落,这时乡间小道牵手散步的一对母子看到流星划过,妈妈叫孩子赶快许愿。科技与人文有了凄美交会。
顺便一提,倪匡科幻奖复活了,换成泛科幻奖,执事人员曾在亚太科幻会上宣传征稿,凡是能以中文写作的作者皆可参加。
台湾设立文学奖的传统,常常是制式化选出前三名或佳作,我感觉时空环境变迁了,以我担任评审的经验,作品好坏见仁见智,在投票机制下,出线作品未必是最初最被看好的。建议文学奖也可以采取弹性措施,分为优等奖、佳作奖,不分名次,依情况弹性设首奖,更为灵活。前几年《幼狮文艺》举办的类型文学征文,就是不分名次,但稿酬优厚。
(作者系台湾元老级科幻作家,台湾唯一以科幻作品获得中山文艺奖的作家。作品多次获科幻星云奖)